《你幫爸爸打幾分!己爸分 PART 1》 關係百分百:讓孩子「自己」認識爸爸!

對父親形象的熟悉不該只透過他人,孩子自己認識爸爸是人格與親子關係的關鍵

 

我們想讓爸媽知道的是…  
 
父親節只是「感謝父親」的樣板節日嗎?子女對父母有孺慕天性,但更多的好感情,則需要在長時間相處中慢慢累積。如果只能看著爸爸忙碌的背影長大,對爸爸感到既熟悉又陌生,怎麼可能擁有「像朋友般互相支持」的親子關係呢?多點陪伴與互動,經由生活中的大小事拉近親子間的距離,我們才能真正聽到孩子發內心地說出:「爸爸我愛你!」

每年八月,大概是一年中爸爸最被關注的唯一一個月份了,電視、網路上反覆出現的刮鬍刀、按摩椅廣告,提醒著為人子女該趁這個時候盡點孝心。身為三明治族的我們,常是在自己有了下一代後,才開始體會從前父親的難處,而回過頭來,會希望下一代如何看待我們呢?
 

爸爸是大魔王,還是孩子王?

 
在你家,常聽到的是『再不認真寫功課,等一下爸爸回來,你就知道了!』還是『爸爸在忙、在工作賺錢,你不要一直去吵他』?

雖然現在雙薪家庭變多了,但社會長久以來「男主外、女主內」的觀念影響仍深,尤其提到育兒,大多數人直覺認為是媽媽的「主場」,爸爸不是拿來嚇嚇孩子的「大魔王」,就是幫忙管教的「副手」。雖然許多人希望可以成為受小孩崇拜、玩在一起的孩子王,但如果讓孩子「形容一下爸爸」,很常會發現自己在他們眼中的樣子,跟你以為的似乎不一樣。

有些人擔任「嚴父」的角色,小孩一旦學習不認真、或生活習慣不好的時候,看到「大魔王」出動,就知道會受到嚴厲的管教。有的爸爸則是忙著為了全家生計辛苦打拚,難得在家的時間只想放空,不想過問瑣事,凡事都說「去問媽媽」,沒注意到自己變成了「不沾鍋」。

根據行政院《2020年性別圖像》顯示,在申請育嬰假留職停薪的案件中,男性只佔不到兩成,超過八成都是女性,可見女性仍舊是嬰幼兒的主要照顧者,而男性更多會選擇持續工作、承擔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。對孩子來說,當生活大小事都是媽媽張羅,漸漸習慣爸爸「只在需要時出現」後,親子關係便可能會在無意間慢慢疏遠。

孩子性格上的養成,其實跟最直接遇到的「人」有關,爸爸在陪伴中可以給予信賴、方向、安全感

 

拒當「老爸」人形立牌,讓孩子真正認識你

 
雖然新世代父母的教養方式逐漸在轉變,也有更多的父親參與子女的成長,但因為職場的競爭比以前更加激烈,導致不少小朋友對爸爸的印象,常是加班不在家、或總是坐在電腦前,較少陪他們閒聊、討論在學校的大小事,自然也更少分享「爸爸的一天」。當爸爸只負責接收媽媽的「指令」,並且在她忙不過來時,短暫「代理職務」,久而久之就容易變成人形立牌般的存在。

電影《生存家族》中的一家之主,是苦於工作環境壓榨的日本中年男性,與老婆兒女的互動冷淡且毫無存在感,卻因為一次離奇的大停電,一家人被迫團結求生,兒子女兒也重新認識了在他們眼中像陌生人般的無趣老爸,原來跟他們印象中的模樣完全不一樣。

可見,坐在一旁滑手機算不上陪伴,花時間「相處」才會增進家人間的情感。雖然許多爸媽因為孩子受疫情影響「停課在家」而倍感壓力,但美國心理學家Prof. Peter Gray卻在一項調查中發現,有47%的受訪兒童認為,疫情中最讓他們感到開心的事,是有更多時間跟爸媽在一起。不管是陪他們寫功課、玩遊戲、聊天、做菜等,忙碌的爸爸們既然已經WFH(遠距工作),別只是轉換了「工作的地點」,更要把握難得的機會來增加家人間的交流、真正地「回歸家庭」。

孩子也有諒解?! 對父母親的包容,是因為爸爸、媽媽在孩子心中就是100分

 

專屬親子間的父親形象,要靠細心「培養」

 
現實生活中,「法定關係」是一翻兩瞪眼的事實認定,但「情感關係」,卻會隨著日常互動而隨時改變,想要有怎樣的親子關係,端看我們怎麼灌溉耕耘。

改版前的小學國語課文,「天這麼黑,風這麼大,爸爸捕魚去,為什麼還不回家?」大概是不少六七年級生認知「爸爸在辛苦賺錢養家」的開始。到了賣座片《即刻救援》(Taken)中,十七歲的女兒坦承自己從沒問過爸爸的工作細節,只知道媽媽認為這工作讓他變得疑神疑鬼,並一直為此拋下家庭,犧牲跟家人在一起的時間,女兒卻不懂這個選擇的原因,也導致了她無法信任父親判斷的嚴重後果。

與其讓孩子從課本、廣告「學」到父親的刻板印象,不如經由實際的互動,來真實「認識」彼此,有沒有想追求的夢想、有哪些喜歡或討厭的東西、對什麼事情感到害怕沮喪,經由這些點滴的交流,「父親」不再只是一個身分、或是每到節日才要拿出來大肆感謝的對象,而是平日有煩惱時可以傾訴、有困惑時可以求援的「親愛老爸」。

你希望孩子怕你、順你、還是愛你呢?多給他們一點時間,經由共讀繪本、說故事、玩遊戲、聊天、運動、甚至一起做家事,讓他們有機會認識爸爸真正的個性,建構起深厚地基的親子關係,將能成為孩子未來成長,最穩固可靠的支柱。

讓孩子對爸爸更有自己而來的認知與熟悉,來自於日常的家庭互動
分享這篇文章:
立即領取 免費1對1外師體驗課

姓名

Email

國碼

手機

閱讀並同意接受會員服務使用條款隱私暨個資保護聲明
追蹤TutorAB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