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轉職必看:職場百老匯,你該拒絕「擺老會」PART2》 把成績,誤會成不用創新:逆火效應

接受創新與改變,才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。
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
 
優秀的職場人,在同一個領域耕耘久了,小心別讓一時的成就出現「逆火效應」,反而阻礙自身能力的成長。為了應付瞬息萬變的職場挑戰,你我都需要不斷學習、進化與創新,持續疊加技能,如此一來,不論是單純轉職或是轉換跑道,都能隨心所欲、擁有更加開闊的選擇。

新鮮人初入職場時渴望闖出一片天,往往充滿幹勁、拼命學習、也不怕挑戰。然而工作了幾年之後,同一批到職的人,工作態度漸漸能看出分歧。有些人仍舊活力滿點,不斷追求新目標,不論晉升或轉職,手邊常有很多機會。另一種人則是不知不覺間成了辦公室的「老屁股」,幾句話不離「我以前如何如何」,看似經驗純熟、信心滿滿,時間一長卻被識破總在原地打轉,遲遲無法再上一層樓。究竟是什麼差異,造成了這兩種人不同的職涯變遷呢?

倚老賣老,過早迎來人生「巔峰」

 
會議進入尾聲,在公司五年多的Kyle,又提起剛進行銷部門時靠一己之力、籌辦了一次近百人講座的「豐功偉業」,周圍聽過多次的「後進」同事們,不是低頭做自己的事,就是保持著禮貌微笑,卻心照不宣地交換「又來了」的眼神。

職場中不乏這樣的人,動不動就要「想當年」,把「往日的榮光」掛在嘴上,但來來去去卻老是只拿得出一兩件過往的成果,看不到更新的戰績。同時期進入公司的同事,已經一個個轉任資深、或是更高階的管理職;這些人卻彷彿早早碰到了「職涯天花板」,旁人不是超車就是越過自己往上爬,相較之下這些人自然變成在走下坡。

暗暗焦急又無所適從的心理作祟,讓他們忍不住反覆強調曾經獲得的優異戰果,期盼能得到眾人的肯定。殊不知,越是對過往成績念念不忘、沈迷於當年勇,就越要小心「逆火效應」回頭燒到自己。

人要不斷向前看,過往的成就就讓它留在過去吧!

沈溺於成就舒適圈,小心「逆火效應」反撲

 
來自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Prof. Brendan Nyhan與英國艾希特大學的Prof. Jason Reifler兩位學者,在2010年的合作研究中,提出了「逆火效應」(Backfire effect)理論,他們注意到有些受試者,在接收到跟自己原有信念衝突的訊息及證據時,不只沒有被影響,反而會更堅定自己原本的想法,這反應也被稱作迴力鏢效應(Boomerang effect)。

這個現象,後來延伸應用在多種「事與願違、結果不如預期」的情境裡。例如在職場上認為公司沒有合理看待自己的表現,因此一直用「過去」的工作成果,想要證明自己「現在」的價值被低估了。卻忽略外在環境的快速變化,需要發揮創新的能力,才能應付接下來會碰到的挑戰。

如此一來,因為自己曾經做出一些成果,打造出了一個職場上的「成就舒適圈」,因而渴望透過複製過往的做法,來重現「往日榮景」,結果,過去的好成績,反倒變成了進步和成長的絆腳石。

擊敗信念偏誤,懂創新才能自我突破

 
一但戴著「我很好、是公司不夠重視我」的有色濾鏡看事情,會更加陷入自我說服的迴圈,導致看不到停滯的能力、跟當前需求之間的落差。神經心理學家Theo Tsaousides將這樣的盲點,稱為「信念偏誤」(belief bias),形容一個人堅守固有的邏輯和論點,卻忽視外在的意見與證據,只願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,而落入思考的陷阱裡。

檢視工作能力時,要避免掉進「先射箭再畫靶」的信念偏誤而不自知,就需要隨時「校正」判斷標準。戴爾科技 (Dell Technologies)在「人機協作新時代」調查報告中曾預測,2030年時,社會及工作模式會在新科技和技術的推動下,呈現與現在截然不同的樣貌,屆時的工作有85%此時都還不存在,意味著即使目前擁有部分的成就,也不代表足以應付未來的挑戰。

因此,我們必須跨出舒適圈,持續學習、增進技能,才能做好準備,跟上快速變化的工作需求。能夠獲得新知識的能力、以及懂得如何運用及創新,將比現在所擁有的知識技能更有價值。

也許不容易,但還是要勇敢跨出舒適圈,讓能力與時俱進!

現有成績不應該是絆腳石,職場人別忘了自我督促、讓能力與時俱進,只要把成果變成墊腳石、幫助自己不斷成長,在強化競爭力的過程中努力往上爬,就能朝著自己的理想目標一步步前進!

分享這篇文章:
立即領取 免費1對1外師體驗課

姓名

Email

國碼

手機

閱讀並同意接受會員服務使用條款隱私暨個資保護聲明
追蹤TutorAB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