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電影中講「那裡有人,哪裡就有江湖」,根據眾多研究指出,離職大部分真正的原因是主管,既然爛主管造成員工離職,員工離職、留得住人才又被視為企業文化與競爭力的指標,那為何時常有不合格者升遷,造成企業的負循環?其實「彼得原理」早就告訴我們答案。 |
在職場中,我們通常會覺得自己被虧待,但你知不知道有一種人,情況卻是恰恰相反?
在多數情況,我們常常聽到「懷才不遇」,覺得自己身懷絕技卻在公司無用武之地、拳腳難施;或是因為就業市場極度競爭、時機歹歹景氣不好,許多人被迫屈就於overqualified(自己的資歷過高)的工作,領著與自己能力不成對比的薪水,而深感大材小用。
不過,你應該也看過一種人,好像才華普普、條件普普、工作能力也普普,卻身居高位、坐擁高薪。這種人常常都是你的主管,但你總覺得他也沒懂得比較多、常常做出奇怪的指令與決策、做事能力也沒有比較強,甚至也不是公司的開國元老或老闆的心腹。不禁納悶,到底他是怎麼爬到那個位置的?莫非他有深藏不露的絕活?還是他超級懂得向上管理?
這時就讓我們來聊聊「彼得原理」。
彼得原理(The Peter Principle)是由管理學家勞倫斯·彼得(Laurence.J.Peter)在1969年出版的一本同名書提出,簡單講就是在組織或企業中,某些人會因某種特質或特殊技能,被擢升到「不能勝任的高階職位」,但最終卻變成組織的障礙物及負資產。
也就是說,升遷是組織的常態,每個人原本可能都會在適才適任的位置上,表現優秀,被拔擢後,卻反而進到自己不適任的位置,繼而變成大家眼中的「無能」的主管。這種所謂的「雞肋升遷」,其實是一種假性升遷,且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,造成組織持續惡化:
越不適任的主管,越害怕員工表現比自己好、或是怕自己被拆穿,因此採用更主觀的標準評價員工
優秀的員工不一定懂得管理,反而會拉低部門績效。
為了讓公司保持穩定,不能隨意資遣主管級人物,也怕這類主管掌握資訊太多,離職會有洩漏機密的風險。
彼得原理其實解答了一些我們以來對於職場的疑惑,例如為什麼升遷永遠輪不到我?為什麼有些上級根本就是「薪水小偷」?為什麼整個公司越高層越無能?
彼得原理不會一體適用,但卻是許多組織都可能會無不避免會面臨到的狀況。為了鼓勵員工,升遷是必要的,升遷的依據,自然是該員工在原本位置的表現,但他升遷後被賦予的其他責任,卻不等於是他能勝任的。
換個方向來說,許多人在公司希望能快速升遷,動輒希望在自己的職稱前,加上一個「資深」、「高級」,或是成為「理」字輩或「長」字輩,彷彿加上這些綴詞,就證明自己的能力高人一等,地位也三級跳。但他們往往忽略的是,職位越高、責任越大,在前一個職位勝任,不等於就能對新的責任游刃有餘,甚至忽略了工作是不斷的學習、進修與成長,才能與時俱進。
職場文化中對於頭銜的迷思,讓人誤以為只要有了頭銜,就有了一切,導致常出現「換了位置、換了腦袋」、「優秀員工、爛主管」等劇碼。其實,要解決「彼得原理」會導致的問題,組織與個人都需要轉換思維,持續精進。
首先,組織與個人都要保持反省力。時時檢討自己的不足,不把頭銜視為理所當然,而是要不斷追求的目標,因此保持學習的動力與心態,不斷充實自己的能力,甚至與自己的下屬一同學習。
第二,思考自己是否適合管理職。即使在現有工作崗位表現優秀,也不等於就能成為好主管。組織在選用主管時,應確實了解員工的特質,或是給予特別管理技能的訓練;員工本身也應自我評估是否適任主管,而非只為證明自己而爭取升遷。
第三,組織的換位應更有彈性。有些人表現優秀,但並不了解自己是否適任主管,有些人則是當了主管才發現自己不適任,與其死命撐著,組織內部應有更彈性的調任空間,讓員工能夠換到最適任的位置。個人也不需死愛面子,或以此為恥,畢竟術業有專攻,放到適任的位置才能獲得最好的發揮。
簡單來說,工作的意義,不只是賺錢或升遷,也不會因為擁有了好看的頭銜,就代表自己已登峰造極,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。時代的腳步越來越快,昨是今非、日新月異,要保持動力、時時充實自己,才能在機會來臨時及時抓住,並做出最好的發揮。
姓名
國碼
手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