鈴木一朗學天賦 │《一朗學》「前一天讀書就拿高分」?!天才絕不用這個方法

「如果大家認為不努力也有成就的人是天才,那我不是天才;如果努力之後完成一些事的人被稱為天才,我想我是天才。」橫跨美日棒壇的世界級職棒選手鈴木一朗在上月宣布退休後,這句名言又再度被各家媒體引用傳頌,成名迄今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,鈴木一朗即使不上場比賽,仍堅持每日自主練習投球、打擊與守備達250球至300球的故事更為人驚嘆。

「苦練的天才」像是一個遙遠的傳奇,令人不禁想問:要挑戰成功的頂點、往更高處追求卓越,究竟是天賦決定一切,還是努力至上?

事實上,每個人都擁有基本的天賦,世人最大的誤解即是將天賦當成能力,殊不知天賦代表的是潛力。鈴木一朗已用自身經驗向世人證明:養成有紀律的「刻意練習」習慣,才是站上頂峰的唯一關鍵,運動天賦不過是他起步的一塊基石。

讓潛力變為能力 全靠「刻意練習」

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安德斯‧艾瑞克森(Anders Ericsson)研究了橫跨音樂、舞蹈、圍棋、運動等多領域的頂尖專家逾三十年,提出一套「刻意練習」理論,不僅挑戰了教育界廣為流傳的「天才是天生」觀點,更指出人類真正的天賦其實是大腦和身體一樣擁有驚人適應力,只要透過正確有目標的刻意練習,每個人都可能做到之前做不到的事,進而達到巔峰表現。

換句話說,人們進行刻意練習的程度,決定了他的表現會上升至頂尖水準還是停留在一般水準。依照安德斯‧艾瑞克森的理論,天賦是可以後天開發的,一般人想提升水準,必須自身有意識地進行跨出舒適圈的刻意練習,才能將天生的潛力開發為固有的能力;若是過度將成功與否歸因於天賦,反而可能成為自我合理化、不願努力的藉口。

羽球天后戴資穎曾在受訪時表示,她在小學六年級時已沒有對手,當時父親便讓她跟年齡較大的選手比賽,再度輸球的挫敗感激起她超越自我極限的動機;即便戴資穎成年後的身高與世界好手相差十公分(天賦劣勢),從小扎實的基本功訓練仍讓她有比他人更強勁的反手拍、更靈敏的假動作,才能蟬連世界球后寶座。

阻止你邁向卓越最大的敵人 就是天賦

很多人在求學之路上,都羨慕過平日打電腦、臨時抱佛腳卻考了第一名的同學,認為能用六十分的力氣完成一百分的事是天才的表現,或是自詡「前一天才讀書,就能拿高分」,亦不乏自恃聰明的學生,利用善背誦、高理解的智商優勢考出好成績,卻從此不再向上追求,每天都比別人少了一點努力,出社會後的事業成就與學業成就不成正比,這些其實才是最浪費天賦的方法。

相較於從小被稱為「天才少女」的戴資穎,因堅持不斷挑戰自己,繼而成為第一位在國際大賽中封后的台灣選手,「夠好了」與「好還要更好」兩種心態造成的成就高低落差,說明了只做自己熟悉的事,不願跨出舒適圈活動、不建立學習紀律,能力便無法有效成長。

恆毅力+好環境 勝過抄捷徑

學習沒有捷徑,家長若要為孩子營造出「有利於進行刻意練習」的環境,需要注意兩點:

第一件事,避免學習淪為「機械性」

以學英語為例,學生為了完成功課而背單字、背文法、背片語,多半都是拿起課本反覆唸誦或一遍遍地抄寫,久而久之,不需深入思考也能憑著熟練度完成作業,直覺地只做自己能做的事,便是讓學習停在舒適圈,也不易培養出熱情和主動的態度。

經過安排的「刻意練習」卻需要學生不斷嘗試突破現階段水準,比如原本需要半個小時、大量翻閱字典才能讀完的英文文章,可以要求孩子縮短時間、減少查閱來讀;又或是原本得看字幕才懂的電影,可試著關掉字幕練習聽力,在自主追求進步的刻意練習下,最終必能讓學習取得可觀的成果。

第二件事,幫助孩子培養「恆毅力」。

我們可以在鈴木一朗跟戴資穎身上發現,引領他們以過人的堅韌和努力持續挺過難關、繼而邁向卓越的關鍵,是因為他們都擁有強烈的決心。

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安琪拉‧達克沃斯(Angela Duckworth)稱此熱情與毅力的結合為「恆毅力」,並以研究指出天賦和恆毅力毫無關聯,只要讓小孩每週花點時間投入他們感興趣、卻又具有挑戰的困難事物,不管是芭蕾、鋼琴、體操、繪畫還是英文會話,每天都規律地刻意練習,就能培養恆毅力,輔以良好的學習環境,為孩子打開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門。

機械性與恆毅力都是「持續」的狀態,但前者只是呆版的維持同樣的動作;後者卻是不斷的成長與進步,其中的關鍵差異,就在於是否善用「天賦」、是否在所有擁有天賦基礎上下苦功,這就是鈴木一朗所謂的「天才」。

Share:
Follow 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