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自律」需要練習,先養成習慣,然後在框架中放手

文章出處:未來Family 作者:黃嘉琦

家裡的雙胞胎今年6歲,是準備上小一與「活潑」的年紀,而兩人南轅北轍的個性又正好互補成了「合作無間」,每天與他們〝鬥智、鬥勇〞的戲碼可比職場中的還精采,當然,我更相信,對於包含我在內的每一位媽媽來說,都是彌足珍貴的親子時光。

「每天與孩子過招,妳不嫌麻煩嗎?」有朋友曾經這樣問我。

不越俎代庖、越懂得如何奔跑

然而,這卻是教養孩子自律的關鍵,即還予於他們足夠自主權。不控制小孩,而是教他們控制自己,在「自己可以做決定」的範圍中,學習為自己負責,家長是不越俎代庖的引導者。

孩子是「獨立的個體」,有自己的思想、行為、喜好,父母不僅只是帶他們來這個世界,更要享受一起經歷的過程,而不是主導要孩子去變成誰。基於這個信念,從他們開始學講話起,凡事溝通就是我們的相處模式,把任何事都說明白、問清楚,給他們「操作空間」。

舉例來說,孩子好習慣的養成,正是需要這樣富有「操作空間」的練習,6 點半起床開始,他們有 30 分鐘的時間刷牙換衣服,之後吃早餐並沖洗餐具,8 點準時出門避免遲到;事情做得快,就可以把握時間玩玩具,動作慢就玩不到,孩子自己心裡就會有底要安排妥當,在這過程中慢慢摸索學習自主與負責。

給孩子試誤的機會,並以身作則

除了規律作息,這兩兄弟每天需要做好 4 件事,而這就為他們建立養成「自主」與「負責」的小園地,包括功課自己寫、看書、彈琴/練鼓、洗碗等。在這個範圍中,不能因為心急就用怒吼或命令的語氣,這會造成反效果。

例如「洗碗」這件事,是我與孩子們討論過:為了上小學所增加的每日訓練。從不油膩的水果盤與牛奶杯開始,雖然不免上演一番「玩水時光」,但不要中途打斷孩子的行為,是讓他們實際「試誤」與「負責」的參與方式,洗好後加以稱讚,來建立他們自信和成就感。

這樣的自主有用嗎?當發現他們每天會固定看書,也決定自己看什麼書,就會欣慰自己的「忍耐」是值得的,當然,我也會拿著一本書在旁邊看,即便只是一本百貨公司商品型錄,但「以身作則」的陪伴常會讓你看見功效。然而,我也提醒自己要檢視一下「他律」的成分。大部分「自律」的失敗,都是源於看不見父母的榜樣,要求孩子做的事自己卻做不到。

ABC心法,養成自律三步驟

大部分時候家長一急,忍不住用命令的語氣要求孩子,卻讓他們更不懂「為什麼」、更有理由推卸「他律」而來的要求(都是○○○叫我做,不是我)。缺了責任,也遑論自主了。

事實上,自動寫作業、養成飯後洗碗、每天看書的習慣,都是從生活中的小目標開始(Achieve tiny goals in life),串聯並建立他們的自我與人生(Build up yourself),懂得如何面對世界,(Communicate with the world)。

這剛好呼應了孩子成長的兩大階段:0~3 歲的幼兒接觸的對象主要是父母,在這階段我們需要對孩子進行標準化的指引;在 3~6 歲的時候就要著重人際交往習慣、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養成。階段的過渡無法一蹴可幾,而是在生活互動中一連串引導建立關係的過程,這些都需要父母的教育及陪伴。

不肯放手、凡事主導嗎? 小心不要輸在起跑點,反而造成孩子人生大誤點。

養成習慣自律三步驟──「愛的ABC」

A:Achieve tiny goals in life(生活中設定並達成目標)

B:Build up yourself(建造自己)

C:Communicate with the world(懂得面對世界,與之溝通)

Share:
Follow 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