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還記得,年少時的夢想是什麼嗎?已經踏入職場、生兒育女的你,現今的夢想又是什麼呢?教養孩子的時候,你都怎麼跟他談夢想呢?
“Life is hard, and I have my guitar. “
人生再艱難,我還有我的吉他。
“Music is not only my job, but also my life. “
音樂不僅是我的工作,而且是生活。
金句來自迪士尼與皮克斯合作的2017年電影《可可夜總會》(Coco),簡單有力地將平常人視為興趣、只作消遣的吉他與音樂,一舉抬升至夢想的層次;有夢想的人生,不僅精彩,更能伴你度過風雨。
孩子的繪本故事裡,滿滿的都是夢想與冒險,鼓勵他們勇敢追夢、熱情探索,《可可夜總會》便是透過一位執著於吉他、懷抱著音樂夢想的小男孩米高(Miguel),描述「夢想 vs 家庭」、「亡靈 vs 生者」、「記憶 vs 遺忘」、「熱情 vs 實力」等看似對立,實則為一體兩面的概念。
12歲的米高住在熱愛音樂的墨西哥小村莊裡,但他的家族因為好幾代以前的祖父為了實現歌手夢想離家出走、拋妻棄女,從此代代視學習音樂為禁忌,在眾多家人的告誡與雙眼緊盯下,米高縱有熱情與天分,也只能偷偷摸摸地背著家人練習吉他。
“The rest of the world may follow the rules, but I must follow my heart! “
對於只求家人溫飽、每日生存都已費盡心力的人來說,「夢想」是只能放在心中想、甚至連想也不敢想的遙遠詞彙。但對於像米高一樣有天分的人,或者是從小被夢想故事滋養著的年輕一代,夢想毫無疑問地必須起身追求。不過,該如何追夢?要跨過哪些阻礙、該儲備哪些實力,卻是追夢路程中才能學習到的事。
「把握當下!」這句話用墨西哥的官方語言西班牙文說是「vive tu momento」,在《可可夜總會》中不斷出現,鼓勵米高掙脫束縛、把握實現夢想的機會。不過,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,米高彈唱的那首《Remember Me》之所以動人,正是因為即使米高的家族百般阻擋他學習音樂,他仍間斷不輟的練習吉他,傍身的實力,才是米高能持續擁有追夢熱情的根本依據。
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亞伯拉罕‧馬斯洛(Abraham Maslow)曾言:「人類更多時候是追求他們的目標和目的,而不是受到盲目的衝動和驅力所驅使。」包括努力完成未完成的工作、試圖解決問題、想要改善外在世界等,並不全是因為有獎勵或利益,而是因為人們渴望自我實現。
一件事情,能從初萌發的興趣、變成長期的愛好,甚至成為人生的志願或志業,都不會單純只靠熱情就能完成,而是需要不斷的學習、進修與優化。比如說,吉他入門的基本功要熟練「爬格子」,也就是要從最粗的第六弦按照順序往前彈到第一弦,專家建議每天要練10至50趟,再進入下一階練習左手和弦;也許第一個月就會彈奏最簡單的《歡樂年華》,但要成為一名吉他手、伴奏者、自彈自唱的表演者、樂團主唱、甚至是音樂家,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大量練習才能跨越。
電影通常只會表現出有戲劇性的部分,比如米高為追求音樂夢想與家人的衝突,在墨西哥「亡靈節」誤入死後世界的奇幻遭遇,讓他有機會與家族和解,墨西哥唯一不愛音樂的家族也終於敞開心胸接納音樂……但我們在陪伴孩子觀賞《可可夜總會》時,可在觀影後的討論時間,點出米高自主學習的精神更是珍貴。
自主學習,就是讓孩子練習自己做選擇,並為選擇負責,認同每個人都應擁有為自己作主的權利,這也是108新課綱再三強調的素養教育核心之一。以學習語言來說,學齡前,乃至國小中低年級這段時期,都是培養孩子對外語有興趣的最佳時間,父母看待孩子學習英文,如果總想著「贏在起跑點」,只會讓大人小孩都焦慮;轉換成培養興趣、激發自主學習動機,學習的方式與態度自然就不同。
舉例來說,若只想著贏他人,不免就會對成績分分計較,容易落入傳統「背多分」的窠臼裡;但若重視自主學習,就能接受更開闊的學習方式,比如在線上跟tutorJr的外國老師聊天講英文,從孩子最喜歡與熟悉的主題切入,愛迪士尼就用迪士尼教材,喜歡自由思考就用牛津教材,或是自選主題的客製化教材,很少有孩子會拒絕好玩的事情,自主學習其實也能輕鬆不嚴肅。
更重要的是,在孩子小時候打好自主學習的基礎,未來即使面對國、高中沉重的課業,或是到了須自己選修學分的大學、研究所,以及需有意識自我進修的成人後,都不容易以學習為苦。只要有意願,隨時都能再接上學英文的線路,想要學吉他、學廚藝、學插花…學什麼都沒問題,因為自主學習的能力,正是馬斯洛所言「自我實現」的展現,能活出自我的人,都能擁有自由而精采的人生。
正如米高家族那位為了音樂出走的曾曾曾祖父Ernesto所語:
“One cannot deny who one is meant to be.”
一個人不能否認自己的本意。
姓名
國碼
手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