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想讓爸媽知道的是… 情緒人人都會有,但要如何做情緒的主人,則需要不斷的練習。孩子越早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,便能越早找到適度展現情緒但不失控的辦法,遇到各種突發狀況,都能用更溫和理性的態度來管理和調節自己的情緒,不再被高低起伏的喜怒哀樂給綁架! |
『哇~我不要~~~我不要回家啦!』
在遊樂園、百貨公司等公眾場合,時常看到這樣的拉鋸戰,幼童一屁股坐下激動地用尖叫和哭鬧來要求大人滿足他們的願望,不論爸媽怎麼講道理或安撫都沒用,反而越哭越大聲,惹得爸媽也跟著爆氣,不是嚴厲斥責、就是用「數到 3」下最後通牒,搞得每次出門都像一場硬仗。
『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總是比較乖?不會這樣鬧』有這樣疑惑的家長不少,但其實,孩子很可能不是「不乖」,而只是不懂得如何適當地「表達情緒」。
幼童的情緒反應很直接,一秒間可以從大哭馬上破涕為笑,巨大的情緒變化常讓大人們覺得又好氣又好笑。不過,隨著逐漸社會化,孩子跟其他人相處的機會變多了,情緒的掌控能力,將大大地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。
一但出現情緒調節障礙,便很容易出現不理性的行為。近年來在社會新聞上,屢屢看見因為感情糾紛而生事的恐怖情人,或是不滿需求未被滿足而發生家暴的憾事,追根究底,都能在那些人身上隱約看到幼兒時期「求關注」的影子,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「巨嬰」。
為了避免孩子陷入被情緒控制的泥淖,爸媽們務必及早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,教他們如何跟自己的情緒和平共處。
根據衛生福利部的「嬰幼兒心理發展與育兒EQ成長家長/照顧者手冊」,嬰幼兒對情緒的認知是「循序漸進」的。滿月時期的寶寶就能展現出開心或挫折這類非常原始的情緒。不到 7 個月,他們已經可以感受到包括喜悅、難過、害怕、生氣、討厭、驚奇等六種人人都有的「基本情緒」。而從 1 歲半到 3 歲左右,他們會逐漸發展出羨慕、愧疚、羞恥等種種意識到「自我」而產生的「複雜情緒」,又稱為「自我情緒」。
對剛出生的寶寶來說,天生就會透過哭跟笑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生理需求。隨著年紀越來越大,他們能感受到的情緒也日漸複雜,不過口語的表達能力此時還不一定跟得上。
然而,情緒的產生,很多時候是因為背後出現其他的需求有待滿足,結果此時心急、加上有口難言的煩悶感,讓他們轉而訴諸幼兒時期的情緒反應,透過哭鬧、尖叫來吸引大人的注意,期待他們能「猜」中自己的需求。由於溝通不順暢導致別人提供的回應不符合預期時,便因為失望而演變成情緒爆發,或用怒氣來掩飾自己的不知所措與無力感。
面對這樣的情況,在紐約執業的行為治療師 Jaime Gleicher 便提醒,如果父母的反應是無視或試圖壓抑孩子的情緒,要求他們馬上停止哭泣、或是不以為意地認為「這有什麼好難過的」,長久下來,會造成孩子開始忽視自己的情緒、抗壓性變低、甚至缺乏同理心。
表達情緒、說明需求,是學會自我控制的第一步,對孩子未來的人格養成有著重要影響,一篇刊登在美國《兒童發展期刊》(Child Development)的論文,也經由分析收集了 9 萬 7 千多名從學齡前到高中階段學童的「社會/情緒能力學習(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,SEL)的研究報告」發現,在情緒管理與社會化人際關係上表現較佳的孩子,在社交和學業上也普遍較有成就。
因此,爸媽們最好能及早透過以下的三個步驟,陪孩子一起學習如何表達、並且健康地抒發自己的情緒:
A. 覺察狀態
透過描述事實,來「發覺」自己產生了跟平常不一樣的感受,並且意識到自己目前正處在情緒波動時期。例如「你現在很生氣吧,你的臉都漲紅了」,或是「你很喜歡這裡吧,看你笑得好開心。」經由描述現況來幫助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,此時應該允許孩子透過哭泣、或是說話來抒發他們的情緒,這將有助於他們從激動的狀態中抽離。另一方面,爸媽的陳述和陪伴,又能讓他們感到被理解而慢慢平靜下來。
B. 分辨情緒
如同認識字、認識各種物品名稱一樣,對幼兒來說,初次產生複雜情緒的感受同樣十分陌生,Gleicher 認為,教導孩童分辨、認識各種情緒,是跟認識字、認識顏色一樣重要的事。
當遭遇突發事件時,就可以引導孩子認識並分辨自己的情緒。例如被迫要分享玩具時覺得「委屈」、疊積木一直失敗讓人「沮喪」、或是因為老師稱讚了別的小朋友而感到「嫉妒」等等。陪孩子認識哪些字詞代表了哪種情緒,不管是不安、緊張、或是失望,越能夠辨識並且準確傳達出自己的感受,就越能夠幫助別人理解自己。
C. 表達需求,成功疏通情緒
情緒並沒有好壞之分,即便是遺憾、失落等等看似負面的感受,其實都能傳達某種需求、甚至是向人求援。因此在開口描述情緒感受之後,別忘了教孩子也試著說清楚自己需要什麼,讓其他人能更快理解該怎麼提供協助。(延伸閱讀:彩色,情緒是一群好顏色:從《腦筋急轉彎》學情緒)
例如:「不要把我的玩具拿給別人,我可以跟他們一起玩」,或是「我自己蓋都一直失敗,希望爸爸教我怎麼用積木蓋出圖片上的房子」,透過明確說清楚自己「想要什麼」,讓需求能更快得到滿足,或是進一步安撫、「接」住他們的情緒,就能阻止負面的感受持續延燒。經過這三個步驟之後,孩子高漲的情緒應該已逐漸緩和,不容易再被情緒所淹沒而出現失控的行為。
當孩子在練習情緒表達時,爸媽們別忘記要給予正面回應,讓孩子知道,他們的情緒不論好壞都會被接納,除了發脾氣之外,他們也有能力妥善照顧自己的情緒波動。如此一來,孩子便能逐漸學會透過情緒表達來控制情緒,不再被暴衝的情緒「帶著跑」,繼而擁有更為和諧的人際關係。
姓名
國碼
手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