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俗話說「半瓶水響叮噹」,意指明明懂得不多、卻總是講話最大聲的人。有人說,這是為了掩蓋心虛,才故意裝出很懂的樣子;其實,無知的人未必心虛,他們是真的以為自己很行,這種「自我感覺良好」,就是「達克效應」(Dunning-Kruger effect)。 |
阿季是公司裡的大姊大─這裡指的是年資與態度。雖然不是開國功臣,但阿季員工編號已相當靠前,待熬到後輩們都敬稱她一聲「阿季」(諧音阿姊)的時候,態度也開始倚老賣老起來。
會議裡決定好的事,阿季走出會議室後,總要說嘴幾句表達高見,卻沒有更實際的進一步作為;她也總愛拿過去經歷指教年輕的同事,更自認是公司裡最懂老闆的人,一旦績效獎金不如預期,便高舉資歷向主管抗議:「我的資深就是專業,公司請到我是福氣耶!怎麼獎金給的這麼小氣?」
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鄧寧(David Dunning)和克魯格(Justin Kruger)稱呼這種虛幻的優越感為「能力欠缺的人無法認識到自身的無能,不能準確評估自身的能力。」白話地說,便是自信爆棚,堅信自己比實際表現還要優秀,此類人不易聽取他人意見,也因此很難有所進步。
不過,取兩位心理學家名字簡稱的「達克效應」(DK effect),並非只針對能力欠缺的人,他們的研究其實是關於人們的「認知偏誤」。在光譜的另一端,非常能幹的人也會低估自己的能力,以為他們自己能夠輕易完成的任務、了解的知識,別人也能夠同等程度地理解與完成。
事實上,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達克效應存在。舉例來說,校園裡,考試過後、尚未揭曉成績的班上,若詢問一向名列前茅的學生,會說:「覺得沒考好,有一、兩題沒答好。」問成績平平的學生,會說:「我覺得不錯啊!都寫完了!」同時呈現出低估及高估兩種認知偏誤。
政治名人如前美國總統川普、台灣前總統候選人韓國瑜等,亦都曾因其言行而被評論患了嚴重的「達克效應」,可以發現,在某個領域取得高成就的人,一旦因其成就而有機會跨領域,便有極高的可能在新領域「過度高估自己的能力」,且因其取得了一定的社經地位,此種認知偏誤,通常比無知新手的達克效應更具負面的影響力。
由於每個人都擁有綜合性的各項能力,大項目如運動能力、語言能力、工作能力、財務能力等,其下又可細分為跑步能力、游泳能力、英文能力、中文能力、業務能力、行政能力等,就如同常見的雷達圖一樣,每個人都是某方面的能力值高、某方面的能力值低,「達克效應」必然會在某方面發生。
那麼,要如何降低自身的認知偏誤呢?提出達克效應的學者鄧寧便指出,應設法讓自己「意識到前方還有許多未知的事」,所謂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,持續學習、持續思考,且無論年資多麼深厚、是否已成為專家,都願意在遇上難題時承認自己的無知,才是避免當個「達克人」的最佳解方。
真實的職場如戰場,絕對不像是阿季所說的「資深就是專業」,能在一家公司待得穩、待得久,自然是有自己的一套生存之道,但專業能力亦須不斷升級,才能獲得與實力匹配的待遇與尊敬。
舉例來說,「行銷」的技術日新月異,如果還在用五年、十年前的方法,自然跟不上實際需求,但許多資深前輩會想:「反正我有人脈、有經驗,網路社群的事交給年輕人去辦就好。」在太平年代或許沒問題,一旦遇上景氣不佳,又或是公司要拓展新事業、進行數位轉型,這類老屁股就很容易被列入優先資遣或打入冷宮的行列。
有企圖心在職場上不斷升級的人,就要有不斷學習新事物的渴望,且願意採取多元觀點,抱持著成長心態,每一季度、每一年度,都能持續盤點自己的專業技能,甚至是跨領域技能,讓公司依賴你、而非你依賴公司,如此,職場、薪資、人生自然有機會如百老匯般多采多姿!
姓名
國碼
手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