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… 日前,美國哈佛大學宣布將改與台灣大學合作,延續該校知名的「暑期中文進修計畫」,安排學生來台「學中文、體驗華人文化」。顯見,同時會說中文與英語的「雙語能力」是國際合作十分重視的關鍵軟實力,別忘記我們早就搶先擁有了「一半」優勢。疫情期間不鬆懈,持續進修、加強雙語能力,將能幫助我們擔任「文化中介」角色,站出來成為團隊倚重的跨文化交流主力。 |
面對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,台灣人直到今年五月,才第一次體會到近在咫尺、風聲鶴唳的危機感。幸好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,疫情已逐漸獲得控制,人們也開始期待起防疫降級鬆綁的可能。不過,危險真的遠離了嗎?一但過於大意,有沒有突然遭受反撲的可能?前陣子許多被迫遠距工作、放無薪假、甚至失業的上班族,又能從這波兵荒馬亂的變化中獲得什麼啟示呢?
當各行各業都因為疫情而受到影響,導致業績下滑、收入銳減時,有些產業卻能把握機會、逆勢衝刺,其中,串流媒體(streaming media)便是此次「疫」外受惠的重點產業之一。
串流龍頭網飛(Netflix)在2020一年內就新增了3,700萬用戶,迎來30%的爆炸性成長,全球用戶總數達到2億。而近期由平台自製的韓劇《魷魚遊戲》,更是爆紅席捲全球,上線短短17天便突破1.11億用戶觀看紀錄,成為平台史上最受歡迎、最多人收看的影集,同時也是Netflix最成功的「非英語」原創內容。
但這個「成功」的到來並非僥倖,早在去年九月,Netflix送走了跟著這家新創公司奮鬥十八年的前任VP for Original Content(原創節目副總)Cindy Holland,同時將入職短短四年的Bela Bajaria升格成為VP of Global TV(全球電視副總),這是Netflix首次由單一決策者掌管英語和非英語兩大類原創內容節目,在業界投下了一顆震撼彈。
Netflix此舉打破語言的界線,不再以英語內容本位來主導平台走向,從轉型推動「各國語系內容」百花齊放、試圖海納全球觀眾之後,Netflix在非英語系國家的訂閱用戶數飛速成長,在此之前,西語劇《紙房子》、法語劇《亞森羅蘋》、還有德語劇《闇》,都已獲得亮眼的成績。而選擇印裔美籍、在倫敦出生、爸媽來自東非的Bajaria作為主要決策者,正是看中其多元背景的跨文化能力。
對於亟欲透過「內容在地化」、和在地語言節目來拓展全球市佔率的Netflix來說,擁有跨文化能力的團隊,意味著可以更快整合不同背景的觀點和需求,加速用戶的接受程度。
歐洲工商管理學院(INSEAD)組織行為系助理教授Sujin Jang(江淑晶),曾經在《組織科學》(Organization Science)期刊上發表研究指出,跨文化團隊中的「文化中介行為」(cultural brokerage),將鼓勵不同背景的人進行交流,不只能減少成員犯錯,還有助於發揮更加多變的創意。
而具有兩種或多元文化素養的人,因為經歷過不同背景的洗禮,容易更敏感地注意到跨文化差異,因此最適合擔任團隊中的「文化中介人」(cultural broker),促進成員磨合互動,經由對話來彼此理解,繼而激盪出豐富的創意潛能。
當北美市場已在各家串流媒體廝殺下成為飽和的紅海時,Netflix早已透過製作、推廣涵蓋34種語言的內容節目,且借重Bajaria帶領團隊的文化中介力,來宣示並凸顯企業拓展其他語系市場的決心,搶先一步在歐亞非等地插旗,並與韓國等非英語國家增強合作,大規模佔領人口眾多、且訂閱數激增的成長藍海。Bajaria的印度裔身份,使她比其他人更容易理解印度文化,勢必能幫助Netflix達成在印度搶下破億用戶的目標。
可見,不同產業都開始採取「思考國際化,行動在地化(Think globally, act locally)」策略。多元背景意味著極具競爭力的特殊養分,如果想要凸顯這項價值,就必須掌握流暢的英語能力,才能順利推動團隊進行跨文化交流,打開通往世界的大門。
每家企業都在尋找做到「越在地、越國際」的方法,而生活在台灣的職場人,更應該把握機會,增強雙語能力,促進有效的合作,把自己的跨文化優勢發揮到極致。
從Netflix的成功,我們會發現「主動改變」的成果總是優於「被動接招」。時勢和英雄常常相輔相成,當別人還在忙於應付重創全球的突發疫情時,有遠見且早早動手執行的Netflix,已經從容開疆拓土、拔得頭籌,其他競爭者也只能望塵莫及了。
因此,比起等到「需要的時候再來學」,想要搶佔一席之地的職場人,務必在平時就持續強化「英語溝通」這項必要能力,提前做好準備。如此一來,才能在時機來臨時趁勢而起,發揮強大的文化中介力,快速成為團隊中最不可或缺的閃亮明星。
姓名
國碼
手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