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你學英文時,只用『大腦』嗎?」
「廢話,不然咧?難道要用『腳』嗎?」
先別激動,其實學語言時「身體」還真的可以幫大忙!
年底將近,與其左顧右盼,望著別人持續學習新知識、新語言,不如「起身而行」,用「身體」挑一個英語學習讓自己更進步吧!
為什麼學英文也要用到「身體」?
先舉兩個經典例子。許多人小時候都聽過經典英文兒歌「Head, Shoulders, Knees, And Toes」,老師往往會引領孩子一邊依序觸碰自己的頭、肩膀、膝蓋以及腳指頭,一邊用帶動唱方式唱完這首兒歌。很神奇的,通常只要唱完幾輪,就算是第一次接觸英文,絕大多數人都會立刻學會這些身體部位的英文說法。
此外,日本知名漫畫《東大特訓班》有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:上英文課時,老師總會叫學生換上全身運動服,然後播放披頭四(The Beatles)歌曲,要求學生跟著音樂一邊擺動、一邊大聲喊出一句句英文歌詞。
事實上,這兩個例子背後都有科學依據,也就是——具身認知(embodied cognition)理論,意思是:讓我們能學會某件事的器官,並不是只有大腦,「身體」的角色也舉足輕重。
例如:對於游泳,旱鴨子就算再怎麼閱讀泳者所寫的心得、拚命透過大腦想像他們所描述的水中世界,都無法真正理解游泳是怎麼一回事;但只要一跳下水中,身體將立刻「秒懂」其他泳者所描述的感受。
把具身認知概念引用到語言學習中,以前語言學習都以為是「大腦輸入知識、再輸出」即可;但近代英語教學理論逐漸認為,學習一個新語言要有效,也得讓「身體」處於一個真實環境裡與真人互動,才能激發他們主動從內而外產出忘也忘不了的語言經驗。
不少愛出國旅遊的人都有類似經驗:到了英語系國家,就算英文程度普通,但因為處在異國情境裡,身體所有感官通通打開,因此即使當地人英文講得太快,導致有點聽不懂,卻也能迅速抓到關鍵字並理解重點。
過去我們以為,成效會如此快速,是因為那時大腦無時無刻在處理外語的聽說讀寫,因而進步神速;但具身認知理論告訴我們,其實也是因為我們的「身體」跳入一個全外語的環境中,因而能加速掌握該語言。
偏偏,現在碰到疫情難以出國,再加上並非每個人都有能力在國外待上十天半個月,該如何在日常環境中為身體創造具身認知經驗?推薦以下兩種方法:
等等,並不是跟著歌曲唱誦而已,要一邊唱、一邊「演出」歌詞的劇情。怕丟臉的話,可以關上房門、戴上耳機,自己一個人偷偷演戲。
許多知名西洋歌曲的用詞都很簡單,卻很有戲劇感。以知名電影《魔球》主題曲「The Show」為例,隨便擷取一兩段,都很適合「演出來」:
I’m just a little girl lost in the moment
I’m so scared but I don’t show it
And just enjoy the show
The sun is hot in the sky
當你邊唱歌、邊演戲,無形中你的身體就會強化你對英語的記憶。這也是為何很多人推薦用外語歌曲當作學語言「入門」的原因,因為多數人其實都會一邊唱歌、一邊情不自禁地跟著身體擺動或演戲起來。
同樣地,無論是外文系的英文戲劇表演,或兒童美語班的英文話劇表演,這些活動不僅僅是為了「秀」成果,其實也是讓「身體」實際參與語言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。
為什麼要強調「真人」?如果跟現在常見的AI機器人學習,無法有同等效果嗎?
雖然機器學習成本低、效果也不差,但仍遠遠比不上真人。畢竟,當知道自己現在正與「真實人類」互動時,我們的身體才會「啟動運作」,並全神貫注地去理解對方現在講什麼、背後有什麼意思。
再加上,因為疫情帶動數位化,現在有愈來愈多線上英語教學平台可供選擇了。但記住,一定要選擇「真人」+「母語人士」+「專業師資」,畢竟都花錢去學習了,當然不能隨便挑那種空有一張外國臉孔、卻不懂如何教英文的濫竽充數者啊!
既然知道「身體」如何影響我們獲取新知識、新認知,未來在學習一門新語言時,除了帶「腦子」上課,也別忘了帶「身體」一起來學習,才能讓大腦與身體都進步!
如果你也想體驗身體一起「參與」語言學習過程的感受,我們誠摯邀請你來體驗TutorABC的真人母語專業師資線上課程。
姓名
國碼
手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