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
「初心易得,始終難守。」許多人長大後,忘記了最初讓他們走上這條路的初心;但藏在內心裡的「良心」,能夠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我,找回自我價值,讓大人再次成長。
Helen總是叮嚀孩子作息正常,吃飯均衡飲食;但自己卻常常三餐不定時,肚子餓了就隨意喝杯珍奶、吃塊麵包果腹。
Tony老是告訴孩子別過度追求名利,要重視更珍貴的其他價值;但自己為了升遷加薪,明知公司的商品品質違反法規,卻順從主管暗示而睜一隻眼、閉一隻眼。
只是,回家後換下套裝、皮鞋,他們總感到身心疲憊不堪。為何明知道怎樣才是最好,卻常用最差方式來對待自己?答案一直都在,只是我們暫時忘記了──如果想要過更好,就做你「良心」會教孩子做的事。
要談「良心」,就得先講到「初心」。
「回歸初心」是許多所謂成功人士在攀抵事業高峰後,往往會領悟的道理,因為他們知道,最重要的並非名利,而是別忘記「你是誰」。
台灣知名旅外廚師江振誠,才40歲出頭就成為橫跨米其林、全球百大名廚榜以及世界50大等名單的唯一華人,一手將旗下餐廳Restaurant ANDRÉ推上新加坡最佳餐廳地位。勢頭正好時,卻在2018年宣佈Restaurant ANDRÉ停業,回到故鄉台灣。
「你為什麼想成為一名廚師?」是他最常問工作夥伴的問題,這問句也恰好呼應2013年江振誠曾推出的自傳書名《初心》,亦即:讓一切回歸原點,不為名利,找回最初做這件事的動機。
對江振誠來說,「你是誰」代表當初為何成為廚師、為何想做菜的初始動機;而對多數人而言,「你是誰」代表兒時剛開始認識世界後,迫切希望為這社會貢獻一點點能力、那一個剛剛萌芽的自我。那時的初心通常由「良心」所包裹,能替我們在紛擾世界中判斷哪些東西具備真正長久價值?哪些東西容易上癮,卻會對身心造成慢性傷害?
可是,隨著年紀漸長,許多人忘了自己是誰,不斷選擇那些長期傷害自己的事物;但往往在面對孩子時,腦中僅存的理智卻會下意識保護孩子,告訴他們:「嘿,這件事不好,不要做!」
換句話說,這裡的良心指的是——在自我認識、能建立自我價值的情況下,做真正想要且不後悔的選擇。
從銀行業員工跳到居家看護,並長期從事安寧照護的護理師Bronnie Ware,在其暢銷著作《和自己說好,生命裡只留下不後悔的選擇》中提到,臨終者通常會留下五大遺憾,排名第一的就是:應該更有勇氣為自己而活,而非滿足他人期待。
既然面對孩子時,都會用良心教他們如何做出最好選擇;那在面對自己的內在小孩時,也應該找回良心並做出真正想要的抉擇。
拿出心中的道德尺,拒絕那些不對的事、傷害他人的事;拋棄外界期待與框架,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。
上司要你做犯法行為?請提醒主管此為犯法,如果對方以炒魷魚威脅,記得保留證據後速速離職,雖然短期內得重新找工作,但這都只是短期陣痛,因為如果日後東窗事發,不僅丟了飯碗,還可能鋃鐺入獄。
爸媽希望你從事符合他們期待的工作?人生是自己在過,酸甜苦辣只有自己能體會,只要經濟能獨立、且不傷人傷己情況下,請拋開外界期待,勇敢追求一次自己想要的工作,才有機會過上喜歡的人生。
當然,真實世界並不都美好,追求自我的過程也會遇到許多波折。就像家長得放手讓學步中的孩子不斷跌倒、摔跤,日後才能學會站穩走路,我們也要接受那些願意讓孩子嘗試的錯誤,才能從錯誤中成長。
但要記得,那些「錯誤」並不是重蹈覆轍,而是在嘗試、拓展新方法的過程中,透過「錯中學」(try and error)來掌握真實世界的運作規則,進而逐步走上最理想的生活樣貌。
知名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曾說:「我們已經走得太遠,以至於忘記我們為什麼出發(We already walked too far, down to we had forgotten why embarked)。」
良心,讓我們能回到當初出發的地方、回到兒時,看到成年後的自己失去了哪些東西;良心,幫我們重新認識自己、建立自我價值,並讓大人在面對各種挑戰、困境後,能真正再次成長。
相關文章:學做人:當年的你,討厭現在的自己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