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職場,是所沒人該教你的學校》學情緒:心理素質,原來跟年齡無關

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
很多人進入社會後,脾氣被越磨越圓滑,看起來好像EQ變高了,卻工作得越來越不快樂。其實,心理素質並不一定會隨著年紀一起增長,如果為了避免衝突而把情緒「藏」起來,反而是埋下不定時炸彈,一旦壓力過大失控爆發,不但傷己、也可能會傷人。職場人除了加強專業技能,也要學著正面面對情緒,不壓抑、不逃避,當個最懂自己的「拆彈高手」!

給予工作建議的時候,有人會舉出經典電影《教父》中的台詞「這是生意,跟個人無關(It’s not personal, it’s business.)」,來佐證「把工作與個人感受、情緒」劃分開來的重要性,好像只有做到這一點,才能真正在職場上「轉大人」。但是,人不是機器人,生活中一定會有情緒起伏,工作時也難以避免,真的有辦法做到不帶情緒嗎?

高EQ帶來好表現,但不等於沒情緒

現代人常用EQ(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情緒智商),來評量一個人的情緒反應。專業培訓顧問網站TalentSmart在調查統計後發現,不管在哪種類型的工作中,EQ都是所有工作技能裡,最能有效預測「成功」的指標。且90%表現優良的工作者都具有高EQ,而EQ高、低者所獲得的平均年薪差距甚至高達台幣85萬元。

但不少人誤以為,高EQ就是做事圓融不得罪人、或八面玲瓏受歡迎,因此不想破壞和諧,一味地壓抑自己的情緒,甚至迎合、討好他人,想創造「其樂融融」的工作氣氛,反而在無形中使得自己的情緒垃圾越堆越多,回家卸下面具後才感到疲憊不堪,最後積出病來。再加上亞洲職場普遍工時長、壓力大,更容易鬱悶不快樂,如果沒有適當排解負面情緒,任其累積,長久下來很可能會讓情況雪上加霜。依據2020年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的勞動人口數推算,台灣很可能有近90萬名的上班族正為憂鬱症所苦。

憂鬱
台灣有近90萬名的上班族正為憂鬱症所苦

持續忽視情緒,潛藏人際關係地雷

其實,不處理或迴避情緒的習慣,很多時候來自成長過程的經歷。有些父母忙於生計,未能好好回應孩子的需求,一聽到哭聲,馬上用「這有什麼好哭的?數到三停下來」來「堵」住孩子的情緒。當孩子訴說抱怨或不滿時,被指為「想太多、不聽話」,甚至是分享喜悅及興奮時,卻得到忙碌爸媽的冷漠反應。這種被潑冷水、碰軟釘子的情況一再發生後,等於意外被「訓練」開始「忽視」自己的情緒。

長大後,可能會由於不熟悉自己的情緒反應而難以分辨,漸漸造成困擾。例如分不清楚自己生氣是因為難過還是不安,導致總是「看不到真正的問題,而找錯解決辦法」。或是持續忽視自己的需要,用「都可以、我沒事」來掩飾自己的「習得性無助」,認為講了也沒用,反正旁人並不會提供協助,結果縮回自己的殼中,難以與人交流。 更糟糕的是,一旦總是輕視、不照顧自己的情緒,自然也不懂得重視他人的感受,久而久之,反而會造成人際相處上的摩擦,阻礙跟其他人建立和諧的關係,進而影響到職場表現。

提昇EQ,從照顧自己的情感需求做起

長時間研究情緒智商的美國新罕布夏大學心理學教授John D. Mayer就認為,EQ並不完全等同於情緒,更接近「在情緒中判斷、處理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」,還包括理解他人、感受幸福等等,是一種自我認識、了解、並調節情緒的能力。如果情緒「長久被忽視」,那麼「處理情緒的能力」可能就還停在幼稚園程度。想要擁有成熟穩定的心態,必須從面對情緒做起。對於總是忽視自己情緒的人,臨床心理學家Dr. Jonice Webb在其著作《童年情感忽視》中,提出三點建議:

  • 探索自己的情緒:

一發現自己有情緒波動時,就停下來辨別並且「認識」一下這種情緒。

  • 學著管理情緒:

用「識別─接受─歸因─行動」四步驟,依序先判斷自己產生的是什麼情緒;接受而不批判這個情緒,因為情緒沒有好壞之分;找出是什麼原因觸發了這種感受;最後評估是否要採取行動來應對。例如因為對上司生氣而想拍桌子時,就可以經由這四步驟,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。

  • 用堅定且有愛的態度跟自己對話:

以客觀不批評、且積極正面的態度,和緩地安撫自己,陪伴自己度過情緒起伏。

高EQ不代表沒有情緒,而是不被情緒綁架。先好好「照顧」自己的情感需求,就能不再輕易落入情緒黑洞,擁有穩定的情緒特質,才有餘力培養同理心,正面幽默地與其他人相處。

世界經濟論壇在其「就業未來報告」中曾明白點出,EQ是現代社會傑出人才脫穎而出的關鍵。 美國羅格斯大學訪談了188所企業後也觀察到,EQ影響工作表現的程度是IQ的兩倍,且職位越高,EQ的影響就越大。聰明的職場人不只要持續增進專業能力,也要學著掌握情緒,鍛鍊強健的心理素質,才有機會往更高的位置邁進。

相關文章:離職該不該?先用心智圖幫你找出情緒盲點


分享這篇文章:
追蹤TutorAB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