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職文化賞:同樣沒有年終、尾牙,老外轉職只看三件事

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
今年由於經濟受到疫情衝擊,許多企業不辦尾牙,也沒有多少盈餘能發放年終,造成轉職潮提前出現。不少人羨慕外商、外國企業的薪資福利都好,有人認為是因為歐美專業人才「敢要」,但他們同時也採取更主動的態度,來避免「能力被虧待」。文化差異讓職場人在面對轉職難題時,出現不同考量。想換工作的你,除了薪水數字之外,別忘了重新檢視自己追求的職涯發展,才能讓這次轉職換得漂亮、走得長遠。

求職市場每到年末總會瀰漫人心浮動的氣氛,不少人苦撐多時,假如年終獎金發放的數字不盡滿意,才狠下心來決定跳槽轉職。然而外國企業、甚至在台灣的外商公司,原本便沒有辦尾牙、發年終的習慣,取而代之的,是到職時直接談妥整年度薪資(例如保障年薪14個月或季度獎金等方式),那麼對於歐美人才來說,什麼時間點是考慮轉職的契機呢?

曾在矽谷獵人頭公司(headhunter)工作多年、現任職涯履歷顧問的Sandy就注意到,考慮工作發展時,歐美專業人士跟台灣人有幾項明顯不同的態度差異,其中他們在乎的三件事,十分值得職場人參考。

職場英文

Headhunting 獵頭
為企業媒合招聘中高階人才的服務,headhunter則是提供服務,以收取仲介費用的獵人頭公司/經理人。

第一件事:能否拿到更好的條件

主計處日前公布國人平均年薪64.1萬,已經連續三年幾乎沒有增漲,隨著金控和科技大廠陸續宣布今年停辦尾牙,年終可能也沒有著落,疫情造成的經濟衰退讓「薪情」也跟著前途黯淡。不論中外,職場人考慮換工作的首要原因,通常都是「希望獲得更好待遇」,但關鍵差別在於,有競爭力的歐美職場人不會等到考慮離職時,才開始找下個飯碗。

在美國科技重鎮矽谷,人才是各企業間爭搶的資產,暢銷書《嗨,新創公司:給程式設計師的產品、技術與團隊打造守則》(註)作者Yevgeniy Brikman便強烈建議,職場人應該保持每年面試新工作的習慣。一方面是了解自己的資歷有多少市場價值,另一方面則是確認自己的專長是否符合大環境的發展需求,避免跟趨勢脫節。

可見,持續面試的目的不是為了頻繁跳槽,而是確認自己在現職上仍持續成長,務求不斷提昇自己的競爭力。對於轉職則保持開放心態,直到新錄取的職缺在綜合評估下皆優於現職,再準備轉換跑道,如此即可避免急著換工作時「病急亂投醫」的情況了。

面試 職場英文

第二件事:能力是否獲得認可

一般人若仍在職中,會很擔心「開啟履歷、投入面試」的舉動被現職公司發現,但有趣的是,部分科技企業甚至鼓勵員工不定時參與其他公司面試。最知名的例子,是近年火紅的多媒體線上隨選串流公司Netflix,鼓勵旗下人才每年投入求職市場面試。

曾經擔任Netflix人才長(chief talent officer)長達十四年的Patty McCord,在其十分受企業管理者推崇的著作《給力:矽谷有史以來最重要文件,NETFLIX 維持創新動能的人才策略》中提到,Netflix認為,如果其他公司開出更好的聘任待遇「搶人」,表示該名員工的能力「值得」這樣的身價,可以回頭找主管溝通,若公司仍需要他/她的獨特貢獻,沒理由不以相稱的條件比照調整,否則,便應該支持員工轉往更好的地方發展。

當然,並非每個人都在Netflix工作、也不是每間企業都擁有同樣的招募理念,因此Sandy提醒,並不是要建議人人都用這種方式向原公司爭取加薪。重點是職場人對於自身能力應該要明確掌握,自己「胡亂喊價」並不算數,經由面試得到的中肯回饋,更有助於自我評估能力是否有被原公司重視、進而反應在待遇或升遷上。假如發現兩者間有落差,便應向主管尋求協助,透過調整職務內容來凸顯自己的表現。主動溝通,把主管、公司從敵對方轉變成共事的夥伴,才更有機會得到能力被認可的成就感。

第三件事:不委屈自己

許多人在聽到「給出香蕉只請得起猴子」的論點時,都心有戚戚焉地跟著抱怨台灣低薪高工時的現象,成天罵公司、罵同事,卻又遲遲不換工作。Sandy呼籲,如果不想變成猴子,就要把自己當人才經營,而不是當蘿蔔佔坑。從前的職場重視工作穩定度,終身僱用制讓人期待在一間公司一路安穩做到退休。然而,時代早已改變,如果還維持這種保守的「公務員心態」,個人核心競爭力勢必被削弱。

除非自己創業當老闆,否則難免偶爾會碰到「慣老闆」、「血汗公司」等令人不滿的「市場潛規則」。但就算一時被佔了便宜,積極的職場人仍會努力拿回職涯主導權。透過在職期間的學習成長,不斷幫自己「升級」,等到能力明顯超出現職的要求與待遇時,便有足夠的籌碼爭取升職加薪或是考慮跳槽。

重視效益與個人評價的歐美人才,不會用「擺爛、留一手」來對老闆「消極抗議」。「別以為老外永遠都熱愛自己的工作,他們常常只是不會委屈自己而已。」在工作上,拿出最好的成果、爭取最優的待遇,交替形成積極正面的職能循環。一旦確認現職已沒有發展空間,他們隨時準備動身前往下一個目標。

國情不同,自然會造就不同的職場、企業文化,聰明的職場人必定能從觀察歐美人才的轉職考量中,萃取出有助益的心法挪為己用。比起「重感情、互相扶持照顧終老的家人」,以獲利為導向的企業其實更像「球隊」,職場人應該隨時督促自己鍛鍊技能,自我期許成為搶手的明星球員,才有機會脫離被動的候補留守角色,找到更能自在揮灑的舞台!

註:

《嗨,新創公司:給程式設計師的產品、技術與團隊打造守則》(目前無繁中版,書名暫譯)
《Hello, Startup: A Programmer’s Guide to Building Products, Technologies, and Teams》


分享這篇文章:
追蹤TutorAB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