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要介紹的是一本非常值得反覆閱讀的書:《The Power of Habit》(中文版《我們為何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》)。
作者查爾斯・杜希格是一位普立茲獎得主的新聞記者,擅長用淺顯易懂的方式,拆解複雜的行為心理學。
書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:
“Up to 40% of the actions people perform each day aren’t actual decisions, but habits.”
我們每天高達 40% 的行為,其實不是有意識的選擇,而是習慣在自動駕駛。
這也說明了:「改變人生」的起點,往往不在大轉變,而是從一個個小習慣開始。
更多資源: Podcast
杜希格提出一個核心模型:「習慣迴路(The Habit Loop)」,由三個元素構成:
這三者形成一個循環,重複運作後就成了習慣。
例子:
Cue:下午三點感到疲倦
→ Routine:拿一塊餅乾
→ Reward:覺得精神回來了
而真正推動這整個機制的,是對「獎賞」的渴望(craving)。不是餅乾本身,而是「提振精神」的感覺。
我們經常以為「壞習慣」只能靠意志力克服。但杜希格提出的黃金法則是:
“Keep the cue and the reward — change the routine.”
保留提示與獎賞,改變中間的行為。
你不需要戒掉「壞習慣」,而是要找到一種能滿足同樣需求的「新行為」。
例如:
Instead of eating chips when you’re tired, take a 5-minute walk.
You still feel refreshed, but avoid unhealthy snacking.
你可以套用這個句型:
Instead of [舊習慣], I will [新行為], so I can still [想要的結果]
例:Instead of scrolling Instagram before bed, I will stretch for 10 minutes, so I can still relax.
書中提出一個有力的概念:Keystone Habits(關鍵習慣)。這些習慣就像骨牌,一旦建立,就會牽動其他領域的正向變化。
最經典的企業案例是 Alcoa 鋁業公司。新任 CEO Paul O’Neill 並未將「營收」作為目標,而是聚焦在「職場安全」。
這個決策帶來的結果包括:
結果是整體營運大幅改善,股價也持續成長。
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:
關鍵習慣,真的會一個帶一群來。
杜希格也分析了許多商業與社會現象,讓人理解「習慣」不只存在於個人,也塑造著群體行為。
Starbucks 為員工設計了應對衝突的固定流程,讓他們在壓力下也能冷靜回應,這就是透過習慣設計提升服務品質。
Febreze 一開始作為除臭產品失敗,直到團隊發現人們會在打掃完後噴一點清新劑「作結」,他們才把產品定位為「清掃儀式的最後一步」,成功建立「乾淨=香味」的習慣聯想。
民權運動 能快速擴散,是因為它借助了「弱連結」與群體中既有的社交習慣。
這些案例都顯示,當你改變習慣的方式,你就能撼動更大的系統。
真正重要的,不是告訴你「戒掉」什麼,而是教會你看懂行為背後的邏輯。
“Habits can be changed, if we understand how they work.”
習慣其實是可以被觀察、被調整、甚至被創造出來的。當你看懂 cue → routine → reward 這三步驟,你就掌握了改變的槓桿。
雖然這本書不是英語教材,但它充滿了語言自然又實用的句型,適合學英文時當成素材使用。
喜歡這篇的話,歡迎收藏、留言、分享!
你最想改變的習慣是什麼?留言告訴我吧,我們一起從小處開始調整生活。
姓名
國碼
手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