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學英文到某個階段都會遇到同一個痛點:看書、背單字、做題目都沒問題,聽力測驗成績也能過得去,可是一碰到真正的外國人講話,就瞬間「大腦當機」。
「他們講話怎麼這麼快?」
「單字我都認識,可是整句聽不懂!」
「聲音黏在一起,好像完全沒有斷句!」
這些抱怨非常常見,其實問題往往不是你的單字量不足,而是沒有習慣「母語者的語調模式」。母語人士的英文不會一字一字慢慢念,而是有連音、弱讀、句子的抑揚頓挫,這就是所謂的「語調」(intonation) 和「韻律」(prosody)。
想要真正聽懂母語者的自然講話,不是只靠死背單字或文法,而是要訓練自己的耳朵去掌握他們的語調節奏。
許多台灣學生在學校裡習慣的英文聽力是「標準、慢速、清楚」的錄音範例,每個單字都完整發音,方便你聽寫。但現實生活裡,母語者講話的速度遠比考試錄音快,而且會自然產生連音和弱讀。
例如:
Did you → /ˈdɪdʒə/
Want to → /ˈwɑːnə/
Going to → /ˈgənə/
初學者常常聽不出來是因為腦中預設的是「did」「you」這樣分開的清楚音,而母語者實際上說的是黏在一起的韻律。
另外,英文的「弱讀」也會讓非母語者難以捕捉。例如,功能詞(冠詞、介系詞、助動詞)常被輕聲帶過。
I’m going to the store.
實際聽起來會像:I’m goin’ t’ the store.
所以,不是你不懂單字,而是你的耳朵沒習慣這種壓縮和節奏。
英文不像中文有聲調,但它非常注重句子裡的抑揚頓挫和語意重點。母語者會根據意思去調整哪個字特別強調,哪裡語氣上揚或下降。
例如:
同一句話,重音位置不同,意思也會跟著變。很多台灣學生因為學的是平直的「單字-單字-單字」語調,就會在聽母語者講話時抓不到重點。
要破解這個問題,就要刻意去「模仿」母語者的語調曲線。
建議的做法是選擇影集、訪談、Podcast 這些真實材料,先聽看看哪個字被拉長或加重,再試著跟讀。這不是背台詞,而是練習「說話的旋律」。
另一個常被忽略的關鍵是:很多人練聽力只停留在「單字辨識」。也就是聽到一句話的時候,腦中還在想「一個字一個字是什麼意思」,導致反應變慢甚至聽不懂。
真正的聽力理解是「句子層級」的,你要在聽的同時抓到句子的主要資訊。
比如聽到:
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help me move this weekend.
不要分解成:I / was / wondering / if / you / could …
而是整句直接理解:「他在禮貌地請你幫忙週末搬東西。」
這種句子層級的理解能力,可以透過「聽寫練習」「段落聽力」「跟讀練習」慢慢培養。也可以在課堂對話中,訓練自己在聽老師或同學說話時,不去抓每個單字,而是先抓大意。
很多人問:我自己看影片、聽Podcast就好,為什麼還是常常聽不懂?
原因是「被動輸入」雖然重要,但不夠完整。真正的關鍵是「互動」。當你和真人對話時,你必須即時聽懂、即時回應,這會迫使大腦優化聽力策略。
像在 TutorABC 這樣的線上課程中,外師的語速、連音、句型都是真實的母語者輸出。老師不會像考試聽力那樣故意放慢,而是引導你去適應真實語調,並且在過程中糾正你的理解盲點。
另外,真人互動最大的好處是「可以問」。如果有一句沒聽懂,可以馬上請老師解釋、示範不同的說法。這種即時回饋是看影片學不到的。
聽懂外國人講話,從來不是靠背更多單字就能解決,而是要讓自己習慣母語者真正的說話方式:連音、弱讀、語調曲線。
建議從今天開始就試試這些策略:
如果覺得一個人自學進度慢、找不到人對話、或怕自己發音錯誤沒人提醒,不妨試試看像 TutorABC 這種真人互動課程。課堂上老師會根據你的程度調整講話速度,幫助你逐步適應母語者語調,同時提供最自然的英文聽說練習。
你會發現,所謂「聽不懂老外講話」其實是可以被系統化解決的問題。給自己多一點練習的機會,你也能習慣那種看似「連在一起」、實則有節奏的母語者英文,真正聽懂、也能開口回應。
姓名
國碼
手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