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在學英文的時候,都會很用心「看影片」。YouTube 上有無數免費的英文教學、影集剪輯、新聞、甚至脫口秀。看影片當然是很好的學習方法,可以增加單字量、感受語調、接觸道地的表達。但有一個常見陷阱是:你以為「看」很多,就等於「會」了。
事實上,很多人有這樣的經驗:影片裡的內容看得懂,字幕也能跟上,但輪到自己要開口時,腦中卻是一片空白。這就是因為「被動輸入」和「主動輸出」是截然不同的技能。
如果你一直停在看影片、看書、做題目,而缺乏「主動輸出」的練習,就很難在真正的對話中流暢表達。這篇文章就來談談:為什麼光看影片學英文是不夠的?為什麼「主動輸出」才是真正讓你變流利的關鍵?
看影片的好處不言而喻:
但是,這些都是「輸入」。輸入能幫助大腦建立語料庫,但並不代表你能馬上「調用」出來使用。就像看人打籃球比賽、看戰術影片,和自己下場打球,是兩回事。
要真的把英文變成自己的技能,需要能「輸出」:開口說、用英文寫、即時回應對話。這個過程需要練習,因為輸出時會暴露你的盲點,也才能真正內化知識。
常見的現象是:影片裡的對白懂了、考試聽力也不錯,但要自己開口卻只能想出破碎的句子或卡住半天。
原因在於被動輸入是「認知」層次:你理解別人在說什麼。輸出是「產出」層次:你要即時想好結構、挑對字詞、用對文法並流暢說出來。
沒有練過輸出的人,大腦在輸入時可能覺得「我會啊」,但真正說的時候才發現:
因此,主動輸出就像是「把腦中的知識變成技能」的橋樑。沒有輸出練習,學過的內容只會停留在「看得懂」的階段。
主動輸出不一定要很正式或昂貴的課程,重點在於讓自己「動嘴」「動筆」「動腦」去用英文表達。以下是幾種常見又實用的方式:
特別是和真人互動時,會逼著你「即時反應」。跟朋友或老師的問答能訓練你快速組句,也能馬上發現盲點,進一步修正。
很多人會害怕講錯、發音不標準、文法不對,所以一直停留在「看影片」「讀書」的舒適圈裡。不開口就不會犯錯,但也永遠不會進步。
專業的課程設計會特別在安全、友善的環境裡鼓勵學生「敢說」。像 TutorABC 的線上外師課程,就會用各種真實對話主題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。
例如討論興趣:
What do you like to do in your free time?
或者談論計畫:
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?
這些問題不只是背答案,而是練習如何用自己的詞彙和結構去表達。老師也會依程度調整問題,給予即時糾正,讓學生在互動裡逐步自然流暢。
很多學生發現,上課時雖然緊張,但正因為被要求回答問題,才真正開始「動用」腦裡的英文知識。久而久之,組句的速度、用字的準確度、整體流暢度就會進步。
這種進步很難靠看影片被動吸收達成。輸入能給你素材,但輸出才會「把素材變成你的」。
如果想真正開口流利說英文,不是放棄看影片,而是要在看影片的同時,安排足夠的輸出練習。例如,影片看完可以跟讀、摘要、或模擬回答劇中問題。
還可以考慮參加像 TutorABC 這樣的互動式課程,讓外師帶你練習、即時回應、模擬真實情境,讓英文不只是「看得懂」,而是「用得出」。
很多人會問:「我可以只看影片學好英文嗎?」答案是:影片絕對是很棒的工具,但不夠完整。要真正學會一門語言,需要在聽說讀寫裡平衡發展,特別是要勇敢嘗試「輸出」。
輸出才能暴露盲點、才能練反應、才能把被動知識轉成主動技能。如果你想要從今天開始改變,不只是看得懂,而是說得出,不妨試著每天安排一點輸出時間,或找專業課程給自己一個安全、有系統的開口機會。
如果好奇這種真人互動教學的效果,不妨先嘗試 TutorABC 的免費體驗課程,感受一下真正「敢說、會說」的學習環境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進步方式。
姓名
國碼
手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