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w it’s on your feet. 現在在你的腳上。
I’m not afraid. I’m not afraid. 我不怕,我不怕。
這是來自電影The BFG句中的台詞,改編自1982年Roald Dahl的著作《吹夢巨人》(簡體版譯作「好心眼兒巨人」)。電影在台灣上映時的片名同為《吹夢巨人》,顧名思義,就是一位會把好夢吹進孩子腦袋的善良巨人,電影敘述了巨人與主人翁蘇菲之間友誼與冒險犯難的精彩故事。
《吹夢巨人》是一部大人小孩都適合看的電影,對家長來說,帶領孩子看見在長大過程中,碰到人生難題時該如何保持善良;對大人而言,則是提醒自己,回到初心,像當初所盼望的自己一樣。
東西方的父母古今皆然,為了防止孩子不肯好好睡覺,想了許多方法。《吹夢巨人》的故事類似我們熟悉的「虎姑婆」,大人們用「再不睡,巨人就會把你抓走」的話來恐嚇孩子,而故事就是從這樣的基礎慢慢展開。
故事主角蘇菲是一個在孤兒院成長的小女孩,但她對人際關係並不擅長,所以幾乎沒有朋友、也沒有可以談心的對象,總是孤單一個人;另一個主角好巨人,是巨人中唯一的好人,也因此總被當作異類,為了彌補其他九位巨人的罪行,他會為孩子捕捉好夢、攔截惡夢,再用小喇叭把好夢吹入孩子腦袋裏。
兩個各自在自己世界裡都很孤單的邊緣人,卻意外產生了交集。一天晚上,蘇菲因為睡不著,撞見了好巨人,好巨人惟恐蘇菲洩漏巨人存在的事實,就把蘇菲帶回巨人國度,也成了兩人攜手打敗壞巨人們的起點。
可能由於同樣孤獨的經歷,蘇菲很快地發現了好巨人是個好人,只是不敢反抗壞巨人們。為了鼓勵他反抗壞巨人的欺負,蘇菲想出了一個方法,借用女王的力量來打敗壞巨人們。故事最後,蘇菲不僅交到了這個特別的巨人朋友,也順利地回到自己的世界。
女孩與巨人始終堅持做自己、堅持做對的事情,即使過程中因為不被理解,而被看為異類、不合群,但在某個時機,總會遇到一起同行的人,彼此的扶持,讓他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是自己所相信的那樣。
《吹夢巨人》的架構很簡單,但卻有許多藏在故事細節裡的巧思,是家長們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思考的,例如:
這些巧思的安排,正好從小女孩與巨人的對比中被呈現出來,甚至是吃人巨人的形象,都反映出我們所討厭的某種形象。家長也能提醒孩子,記得長大後不要變成當初自己所討厭的那種人,同時要相信內心的夢想,別把夢藏在課業與升學壓力之後,而是要常常拿出來檢視,才能持續朝目標前進。
然而,在成長、社會化的同時,處在群體中很常以合不合群來論斷一個人,為他人扣上帽子。特別是當某個人相當優秀、或是某方面特別傑出,「群體」常會輕易給那個人貼上「不合群」的標籤,來降低他的「分數」,好讓自己這群人看起來沒那麼差。
或許,這也算是一種情感上的霸凌,因為不夠成熟的人很難接受旁人比自己好,也因此會出現「見不得別人好」的心態。但追根究底,原因其實很單純,因為我們沒先看到自己的優點、獨特、和善良。一旦發現並且認同自己是獨一無二的,你才會真正愛自己,能夠堅持自己的善良,繼而擁有接納他人的寬容。
慢慢的你會發現,有時候孤獨並非不合群,而是「擇善固執」,而這個「堅持」需要學習。陪著孩子「尋找並且認識自己」,他們將更有勇氣愛自己、並且做善良的人,總有一天他們才能成為真正的「巨人」。
姓名
國碼
手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