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想讓爸媽知道的是… 每個小朋友都喜歡許願,但沒有人喜歡期待落空的感覺。與其苦等別人來幫自己實現願望、或是「面對現實」最終放棄夢想,不如發揮執行力,主動出擊、讓願望成真。爸媽們可以透過近年蔚為熱門的「程式設計」課程,幫助孩子培養執行力,想要實現願望,自己動手不求人! |
『妞妞長大以後想要當什麼呀?』
『嗯~我想當總統,也想當太空人…那我要當一個太空人總統!』
很多大人在變成「大人」之前都曾有數不清的夢想,一下子想當賽車手、消防員,一下子想做唱跳歌手、主播、畫家。年幼的時候,我們都很敢做夢,年紀越大卻逐漸失去追逐遠大夢想的勇氣。如今看著孩子們細數期盼實現的願望,身為父母的我們,可以如何幫助他們「美夢成真」呢?
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裡,總會有一段時期,對未來充滿期待,擁有不受拘束的創意,覺得自己無所不能。這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,其實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,準備帶領我們開創精彩的人生。
在1950年代左右擔任美國心理學會會長的心理學家Joy Paul Guilford,認為人類的思考大致上可以粗略區分為兩種路線:
前者有助於理解世界的運作邏輯,而後者非線性的跳躍式思考模式,則是人類創造力的來源。
曾經協助英國政府,主導大型「創意、教育與經濟研究專案」的肯尼羅賓森爵士(Sir Ken Robinson),從研究結果中發現,在3~5歲階段有高達98%的孩子都具有擴散性思考的能力。但在8~10歲時比例大幅滑落到32%,進入青少年時期後只剩下10%。25歲的年輕人中,僅存2%仍能進行擴散性思考。
這種每個人幾乎都擁有、且會影響創造力的能力,卻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消失。這中間,究竟發生了什麼事?
9到10歲左右,人類大腦中主掌理性思考、擅長務實邏輯的前額葉區域快速發展,促進分析能力的成長,而變相壓制了跟擴散性思考有關的直覺認知,結果導致擴散性思考不斷「收斂」,想像跟創造能力跟著日漸枯竭。
台大心理學系副教授連韻文指出,直覺和分析得要適當地整合運用,才能發揮創造力。不過,當孩子不斷被耳提面命「不要再做白日夢,要專注在學業上,出社會才能找到好工作」時,由於被迫分析檢視「每個念頭的可行性和合理性」,只好慢慢向「現實端」的光譜移動,而放棄童年時五花八門的奇想。
這也許能解釋為什麼台灣人最常見的「夢想」是「開咖啡廳、早餐店」等現實目標,只因為這是在評估過後比較有可能達成的願望,顯見我們連做夢都很「實際」。
其實,當聽到孩子興沖沖勾勒腦中的未來藍圖時,除了潑冷水地說:「不要整天想那些有的沒的」,爸媽們可以反過來幫助他們培養執行力,進而找到「實現願望」的方法。
當特斯拉執行長Elon Musk逐漸實現看似遙不可及的電動車普及化、商用火箭上太空等願景時,之前嘲笑他愛作夢的人,如今也不得不為特斯拉與Space X的表現鼓掌。
Elon Musk秉持「第一性原理」,拆解遠大目標並持續追根究底,務實解決「追夢」路上的問題與障礙,凸顯了夢想成真的關鍵在於「執行力」。擴散性思考會激發創意、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,而動手執行能夠檢驗那些不同以往的方法是否可行,一但成功發現新的解決路徑,等於再次鼓勵了創新的思考模式,形成正向的循環迴圈。
被納入108課綱的「程式設計」,便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反覆磨練「思考-發揮創意-執行」的學習方式。著重培養孩子「problem finding, problem thinking(發現問題、解決問題)」的能力,透過拆解終極目標,在一步步克服困難、朝著目標前進的過程中,培養出「動手做」的執行力。
在設計程式時,會先界定想要解決的問題,接著分割成多個小任務,逐一試錯、驗證,馬上就能獲得反饋、而後改進。 這樣的練習有助於孩子理解,想要前往任何一個目的地,都有許多條路能夠抵達。A行不通,可以改做B,再不行還能試試看C,只要不斷嘗試,就有機會成功。
熟悉這樣的「過程」後,就不再會輕易被龐大的目標給嚇得逃避放棄,更容易「起而行」了。不管是小願望或是大夢想,都能從「自己動手開始做」來逐步實現。
要是哪一天,孩子開口說我想要寫App、蓋房子、或是創業,請爸媽相信,他們腦中早就有諸多點子,需要的只是大人們推一把,引導他們學習如何把夢想變成現實。在著手規劃、動手執行下,願望一定有機會一一成真。
姓名
國碼
手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