媽媽別再「這個單字怎麼拚?」美國老師:會聽會說更重要

避免用「考試」的方式在生活中學習英文,避免孩子失去探索語言的興趣

 

『來,先用乾洗手消毒一下,記得「乾洗手」怎麼說嗎?sanitizer啊,昨天不是有教過?!』

不少家長為了幫助孩子學英文,把整個生活空間變成了「大型考場」,無意中變相要求他們隨時隨地都要處在「備戰」狀態,萬一答不出來免不了又要被嘮叨一番。這樣的做法看似提高接觸英語的頻率,卻意外降低了孩子的學習興趣,結果反而「好心做壞事」。外籍老師提醒,比起化身「行走字典」,會聽會說能交流,才是學英語的真正目的。

 

語言不是「考」會的,而是「用」會的

 
其實,爸媽們一定都記得,在孩子還不會說話時,已經能從表情語氣中,理解「不可以」、「no, no!」等詞,是大人們要阻止自己做某件事的時候會發出的聲音。

大約兩歲開始,孩子進入了俗稱「豬狗嫌」的年紀,這個不要、那個也不要,熱衷跟爸媽爭論、也越來越有主見,常常為了出門要穿哪件衣服、或是好好吃一頓飯,僵持三四十分鐘。他們開始模仿大人搖頭說出「不要、不好」,就算他們還無法仔細分辨差異,也足以學會用這樣的詞彙「行使否決權」,而樂於經由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來確認自己的權力。

對孩子來說,根本還不需要學會這些字怎麼寫、怎麼拼,就已經能表達意見了。雖然語言與文字的起源,在學界尚無定論,但可以確定的是,文字是在有聲語言已經使用很久之後,為了方便流傳與擴散,才接著發展出來的。可見,在學會文字之前,「會聽、會說」已足以幫助我們跟其他人互動、在群體社會中生活。

當英文只是考試科目,僅以答題的對錯為導向,將令人失去溝通能力

 

先聽說再讀寫,認識「語言習得」的自然順序

 
美國語言學家Stephen Krashen提出的「學習/習得假說(Acquisition/Learning Hypothesis)」,也呼應了這個看法。他認為語言很難經由按照一定規則的「學習」上手,而是透過生活環境裡的暗示,潛移默化來「習得」。

以中文母語為例,按照教育部規範,幼童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學注音符號,十週後進階準備認識簡單的國字、練習筆順。即使有些幼兒園會提早開始教注音,但孩子從出生後到認字,已經累積「聽、說」中文好幾年的時間。當他們進入「讀、寫」階段時,大部分是在「搞清楚常聽見的字怎麼拼、怎麼寫」。由於文字系統拆分成「形、音、義」三個層面,他們在每天的日常中已經學到了很多字的「音跟義」,此時只要專注在如何對應「字形」就好。

例如當學到「不」這個字的時候,孩子會產生「原來『不』是這樣寫」的連結,甚至因為聽過、用過太多次,大腦資料庫裡早就存有大量的範例,而成為所謂的「語感」,可以下意識快速判斷這個字怎麼用比較「通順」。

然而,當第一次接觸英語時,從學英文字母到開始背單字之間,間隔總是比較短,更別提這是完全陌生的語言,等於從「形-如何用abc拼音」、「音-單字怎麼念」、「義-什麼意思」,必須一次學會,形成巨大的負擔。因此每次爸媽問「這個字英文怎麼說、怎麼拼」,對他們來說都是三倍考驗、三倍壓力,當然更容易產生抗拒的心理。

對語言培育,讓孩子在生活中「自然習得」與「刻意練習」都相當重要

 

學英語就要多用多聊,有來有往溝通不漏接

 
因此,如果希望孩子能輕鬆自然地學英語的話,建議爸媽們從「聽、說」開始入手。先培養起能夠跟人用英語流暢對話的口語能力,再循序漸進提升閱讀和寫作的水準。

想要「複製」像學中文母語時那樣「習得英語」的環境,就要把重點放在長時間「用英語跟人『互動』」,因為在現實中的對話,不會像課本式死板板地一問一答就結束,而是類似打羽毛球那樣,你一言、我一語,並且努力不掉球、不漏接,「有來有往」的交談方式才更貼近生活。

這種需求下,互動的對象就更加重要,光是會講英語並不夠。專門為5-12歲學齡兒童打造的tutorJr真人線上英語學習平台,不只讓孩子有更多機會跟英語母語者交談,平台上來自全球八十多個國家的外籍老師,全數都擁有TESOL、TEFL等英語專業教學證照,懂得如何跟不同理解程度、以及表達能力的孩子對話。

在全英語的授課過程中,外師會先幫助孩子聽懂、理解意思,再引導鼓勵他們多多發表意見。不像傳統英語課那樣著重在「教單字、背文法、學著中翻英/英翻中」,而是在「聽到問題後、思考並回答自己想法」的互動方式裡,把英語變成能夠跟人交換意見的媒介。

用tutorJr在線上創造出一個「類似日常生活的語境」,讓孩子在外籍老師的輔助下,無痛培養「聽、說英語的能力」,無需再土法煉鋼地痛苦背下整本字典,也能輕輕鬆鬆「聊」出一口好英文!

「線上學習」不僅是防疫中大多數人養成的學習行為,更是為孩子建立國際環境的工具
分享這篇文章:
立即領取 免費1對1外師體驗課

姓名

Email

國碼

手機

閱讀並同意接受會員服務使用條款隱私暨個資保護聲明
追蹤TutorAB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