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疫時代—上班族最不該大意的事1》遠距職場不懂WFH,未來你只能怨嘆WTF

混合式辦公預計將成為疫情後的工作常態,別因缺乏WFH的能力而落隊
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⋯
法國名著《小王子》裡,小王子曾問狐狸什麼是「儀式」?狐狸回答:「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,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。」所謂的儀式感,就是藉由跟工作無關、卻具有象徵意義的重複行為,來設下工作與生活的界線。

 

「以前超討厭通勤,總認為浪費生命;但疫情被迫在家工作一個月後,反而開始懷念通勤到辦公室的生活⋯⋯」

轉成遠距工作後,幾家歡樂、幾家愁;而過去惱人的「通勤」,此時才發現它是開啟一天工作的重要儀式。其實,我們在工作上不僅需要「投入」,更需要懂得「抽離」,才能避免生理、心理在切換不同角色時受傷害。

你也為遠距工作效率而苦惱嗎?來學習如何「抽離」吧!

 

優秀人才,得具備「抽離」的能力

 
曾經,「在家工作」(Work From Home;簡稱WFH )總被說好羨慕,甚至能成為某些外商公司徵才時的員工福利之一;但今年本土疫情警戒三級後,當愈來愈多人開始體驗在家工作,不僅家長們被小孩搞得雞飛狗跳,就連獨居的單身族也因為生活、工作界線模糊,導致感覺「從未下班」,身心愈來愈疲憊。

為什麼會這樣?原來,以往企業在探討何謂優秀員工時,通常特別關注他們「投入」工作、業務的能力;但隨著知識工作者崛起,再加上網路發達,工作地點愈來愈彈性、多元,企業反倒開始關切員工「抽離」的能力。

2017 年時,微軟曾針對內部的通勤員工進行實驗,讓他們手機安裝一個名為「SwitchBot」的聊天機器人應用程式。每當上班時間開始跟結束時,聊天機器人都會問通勤族「今天工作如何?有沒有要分享的事情?」等簡單問題。

實驗結果發現,有了這個聊天機器人後,員工工作效率增加,下班後還得加班的情況也降低許多。原來,聊天機器人雖然只是問幾個問題,卻能讓他們在回想一天工作情況時,連帶把工作上事物通通「放下」,真正地回到大腦休息狀態。

微軟因而認為,一名優秀的員工得同時具備「抽離」的能力,才能在休息時好好放鬆;否則倦怠感將不斷累積,長期下來反倒傷害工作效率。

事實上,「邊界理論」(Boundary theory)早就發現,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扮演多重角色,例如:公司裡的職員、家庭裡的成員,當我們要從家庭這個角色轉換到公司裡的職員角色時,其實身體、心理都容易產生衝突。

這時候,如果有類似「SwitchBot」聊天機器人的問句,或通勤族開車、搭車這種進出不同空間的一個行為,都能有效幫我們在不同角色間順暢「切換」。

時間是自己的,抽離工作就是讓我們能真正的做自己重新Reset

 

用「儀式感」設下界線

 
只是,如果以前通勤能協助我們在工作與家庭間切換,那在不需要通勤、甚至是不被鼓勵通勤的「大疫時代」,身為遠距工作者的我們,如果難以轉換工作空間,該如何擁有「抽離」的能力?

法國名著《小王子》裡,小王子曾問狐狸什麼是「儀式」?狐狸回答:「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,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。」

所謂的「儀式感」,就是利用一些跟工作效率無關、卻具有象徵意義的重複行為,來為工作與生活設下界線。
 

1. 告訴自己,該「投入」了:

藉由一些行為,讓自己的「工作大腦」正式開機。可以泡一杯咖啡,可以先運動半小時,甚至可以換上象徵專業的西裝外套,讓自己顯得更有精神、更有「上班感」。
 

2. 告訴自己,該「抽離」了:

既然「投入」得有儀式感,「抽離」時也別忘了儀式。如果沒辦法像微軟員工一樣擁有聊天機器人幫忙,也能自己創造一些界線。

例如:工作結束後,幫筆電蓋上一塊防塵布,彷彿是告訴它:你也該休息了。或結束一天工作後,上網找一些簡短冥想相關影片,跟著影片一起放鬆大腦。

而以前在公立圖書館唸書時,每到閉館時間都會聽到熟悉的「趕人」音樂,你也可以把這些音樂設定成下班時間的鬧鐘音樂,時間一到就開始播放。

以終為始的生活與工作中的事物設下界線,以免排山倒海的忙碌

 

掌握WFH,才能享受人生各種角色

 
每個人一天的時間都有限,但每個人卻往往同時身兼不同角色;當我們希望面面俱到,就得堅定地拿起刀子「切割時間」。而這個「切割」的行為,即是前面所談的「抽離」。

遠距工作的精髓,正是「抽離」。當我們能掌握何時要抽離,才能有完整時間去扮演你的另一個角色,也才能好好享受人生各種角色。

祝福各位大疫時代的上班族,都能成為既懂認真工作、又懂享受人生的優秀人才!

立下界線,其實就是為自己與自己扮演的各種角色找到輪廓
分享這篇文章:
立即領取 免費1對1外師體驗課

姓名

Email

國碼

手機

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andapply.
閱讀並同意接受會員服務使用條款隱私暨個資保護聲明
追蹤TutorAB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