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學英文學到一個階段會開始懷疑:是不是我腦子不靈光?是不是沒有語言天分?其實,很大的原因不在「能力」本身,而在「文化背景」。
語言從來不只是文法和單字的拼湊,它背後蘊含的是思維邏輯、交流習慣、文化價值觀。當我們用中文的思考習慣去學英文,難免會遇到障礙。要跨過這道牆,就需要先看懂文化差異,再學會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。
以下就和你分享,中英文常見的文化差異、實際的溝通陷阱,以及如何透過比較和實際練習,真正打破這層「看不見的牆」。
很多台灣學生從小被教「要有禮貌、不要太直接」,習慣拐彎抹角,話中留白。中文裡的禮貌常靠模糊和暗示來傳達。
相對地,英文文化多數偏好直接、清楚的溝通。不模糊、不拐彎,是對對方的尊重。這種文化差異會直接影響句型選擇、語氣表達。
下面是一個簡單的比較表,幫助你理解中英文在「禮貌表達」上的文化差異:
中文風格 | 英文風格 |
---|---|
含蓄、間接,避免直接指令 | 直接、明確但禮貌 |
多用「我覺得、或許、可以」軟化 | 用「should、could」表達建議 |
留白給對方自由解讀 | 盡量講清楚對方需要知道的重點 |
例如,中文會說:
「我覺得這樣可能比較好,你看要不要試試看?」
英文會說:
“You should try this.” 或 “I recommend trying this.”
很多台灣學生就是怕這樣太直接,所以開口時講不自然,或用了母語的模糊句法,結果對方不太懂你的重點。
除了「直接 vs. 間接」的差異,還有一些常見的文化障礙:
1. 個人表達 vs. 集體默契
中文文化偏重「和諧」和「讀空氣」,期待對方自己理解含意。
英文則重視「表達自己」的權利,認為主動說出想法是尊重。
2. 問題風格不同
台灣學生常害怕「問問題」被認為冒犯。
但英文交流裡問問題是顯示關心、建立對話的方式。
3. 贊同與反對的語氣
中文習慣「婉轉拒絕」,例如「我再看看」。
英文會更直接說 “I don’t think that’s a good idea.”
要破解這些障礙,最重要的不是「拋棄」中文思維,而是學會「切換」。能在中文和英文文化間自由切換,才是真正的語言能力。
舉個例子:在英文會議中,如果只是默默聽,不提問題或意見,外國同事可能以為你沒準備好或不感興趣。但在台灣文化裡,安靜聽講反而被認為是尊重對方。
因此,在英文環境裡,要練習主動:
以下是另一個比較表,總結「中英文溝通風格」的文化對比:
溝通情境 | 中文文化傾向 | 英文文化傾向 |
---|---|---|
表達意見 | 間接、含蓄 | 直接、明確 |
提出建議 | 多用軟化詞,避免冒犯 | 用 should / recommend 清楚表達 |
問問題 | 避免打斷、怕顯得挑戰 | 視為關心、鼓勵討論 |
拒絕或不同意 | 委婉迂迴 | 直接說明但講究禮貌 |
最實用的策略是「觀察 + 模仿 + 輸出」。
首先要有意識去「觀察」母語者的用語和語氣,不只是看單字意思,而是看他們怎麼在對話裡說出建議、拒絕、或提出問題。
接著要「模仿」他們的表達方式。可以從簡單的句型開始:
最後最重要的是「輸出練習」。
很多學生明明背了句型,真要用時卻開不了口,就是因為缺少真實對話的練習。
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專業的線上課程(像 TutorABC)會在課堂中設計情境對話、角色扮演,甚至專門講解文化差異。外師會鼓勵學生在安全的環境裡嘗試各種表達,逐步習慣在英文裡「直接但禮貌」地表達想法。
這種練習不是在改變你的個性,而是在學會一個新的「文化切換」模式,讓你在不同語言環境裡都能自如溝通。
最後想提醒的是,文化差異並不是學不好英文的「藉口」,而是要認清它是學習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挑戰。
學會英文,不只是學文法、背單字,更是學會用另一種文化的方式去組織想法、表達立場、建立關係。
如果你總覺得講英文時卡卡的、怕冒犯別人或怕太直接,不妨試著多觀察母語者的說話方式,模仿他們的句型,並多參與真實的對話練習。
如果想更有系統地練習這些轉換,也可以考慮試試 TutorABC 的課程,讓外師在互動中幫助你適應英文文化的溝通風格,逐步說得更自然、更自信。
姓名
國碼
手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