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美國紐約遊學心得】藝術老師的紐約兩週遊學記

為什麼選擇美國紐約遊學?投資自己,就是最好的選擇

我是屏科實中的美術老師,長期以來,我透過TutorABC線上英語課程進修。最初是因為研究投資理財,但後來我想比起投資別人的公司,不如投資自己。線上課程能和來自全球的老師對話,教材系統完整,課程時間又彈性,非常適合我繁忙的教學生活。

正因如此,當我想挑戰第一次出國遊學時,自然而然選擇了TutorABC遊留學。他們不僅專業,顧問也都擁有海外旅居經驗,能給予第一手建議。我的第一站是倫敦,那段經驗讓我在跨出舒適圈的過程中,獲得滿滿支持與安心。於是2025年暑假我再次選擇TutorABC遊留學,將夢想的下一站——紐約,納入我的人生旅程。

我的遊學目標:語言+藝術+文化探索

因為在倫敦遊學時是上Kaplan語言學校,這次的紐約行程顧問為我規劃了EC語言學校的課程。上課前,學校先安排了線上分級測驗、學習目標設定,以及詳細的學習影片,讓我清楚如何在短短兩週內聚焦目標。

我的學習目標很明確:

  • 提升口說與聽力能力,從單字進步到能完整造句。
  • 深入體驗紐約藝術與文化,親眼感受課本裡教過的藝術與建築。

身為視覺藝術老師,能站在Bushwick塗鴉街區,親眼看見課本裡提到的起源地;走進 MoMA、PS1、古根漢、Met大都會博物館,直面西方美術史中的經典真跡;再到世界局勢轉捩點的911紀念館、次級房貸風暴到女權運動崛起的華爾街銅牛、美國標誌性的自由女神像與無畏女孩像,看見歷史與藝術如何映照世界局勢,這些經驗不僅豐富了我的專業視野,更讓我能帶回更多故事,分享給台灣的學生。

最難忘的紐約遊學故事:第五大道 Tiffany & Co.

在紐約的最後一天,我和當地教會的朋友Lucy一起走進Tiffany & Co. 總部旗艦店。這裡不只是電影《第凡內早餐》的取景地,更收藏著傳奇的 128 克拉「Tiffany Yellow Diamond」。

過去我曾在台灣參與一個課堂實驗,體驗不同社會階級的日常。當年我背著價值40萬的鴕鳥皮包時,覺得自己和奢華格格不入。這次的體驗卻完全不同,因為是與一位真正懂珠寶文化的朋友同行,再加上專業的接待與深度介紹,我不僅看見藝術與工藝的結合,也真切理解了「品牌文化」的力量。

總部的內裝,真鑽、真金純銀的精緻華貴,以及品牌的設計質感,自然不在話說。這次一訪,確實叫人難忘。服務員和經理的專業,更是讓我印象深刻。不但吃了兩回排隊才買得到的特約品牌馬卡龍,還被專人接待逛彩鑽樓層,當他幽默地說:「在博物館你只能看見珠寶,但在Tiffany,你可以擁有它們。」這句話徹底改變了我對「藝術商品化」的理解。

紐約遊學的文化交流:世界真的比想像中大

文化背景的差異,對第一次去倫敦的我而言衝擊確實很大。當坐在面前的同學,嘗試利用英文勉強地說出自己來自伊斯坦堡,我感覺這座城市不再只是中學時期,世界地理考卷會出現的專有名詞,而是眼前正在努力與你對話的同學來自的家鄉。

紐約更是一個文化大熔爐。我的同學來自世界各地:日本舞台劇演員、韓國牙醫、法國音樂製作人、香港電商行政等等,我們在課堂上用英文分享不同的生平與故事,也在課後相約聚餐。

其中,一位法國同學分享他曾捧紅偶像卻遭背叛的故事。那一刻我意識到,每個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歷程,而語言就是我們交流、彼此理解的橋樑。對我來說,英語不只是語言,而是讓世界變大的鑰匙。同時我也體會到藉由旅行抽離慣習的生活和工作,對轉換和提升層次,具有重要的推進價值。

教學與互動的差異:紐約語言學校 vs. 台灣教育

在紐約遊學時,我最明顯的感受是小班制與課程設計的差異。在台灣的公立高中,一個班級往往有近30位學生;而在紐約語言學校,每個班最多15位同學。這樣的規模讓課堂互動更緊密,老師能真正照顧到每一位學員的學習需求。

此外, EC採取雙師制度,星期一、三、五一位老師,星期二、四另一位老師。這樣的安排讓課程內容更加多元,也能從不同教學風格中獲得啟發。時間安排上,紐約的語言課通常是一個上午或一個下午完整進行,與台灣英文課 40–50 分鐘一節、且不連堂的模式完全不同。長時段的沉浸式學習,讓我能夠更深入專注於單一主題,不會被時間切割而打斷思路。

更重要的是,紐約的老師很懂得抓住我們「初到異地」的心境。他們會以我們最感興趣、最有共鳴的主題來設計課程:從紐約地標景點、百老匯音樂劇、美食文化到生活瑣事。這些內容不僅貼近需求,也更能引發大家討論與表達,讓語言學習真正與生活連結。

個人成長與收穫:從「You just ask!」到真正的勇敢

這趟遊學旅程,讓我最大的收穫不是語言進步,而是心態的轉變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來自台灣的同學,在我焦慮與不安時會伸出援手。她邀請我加入同學群組,課後關心我遇到的問題;她鼓勵我勇敢表達想法。更令人感動的是,她準備台灣的平安符,在畢業典禮時送給每一位同學,把文化交流落實到生活細節。

有一次,班上同學下課後相約去Hell’s Kitchen 的 Empanada Mama 餐廳。點餐時因為每人菜色不同、再加上稅金與小費,結帳過程一度混亂。最後少了45美金,其中一位同學好心補上,但麗文堅持掏錢分攤,還塞給我多出的飲料差額。

她一句「It’s just money!」讓我深深感受到她所說的「國民外交」,這不是口號,而是真正把體貼、慷慨、尊重帶進每一個互動之中。

這些細節讓我明白,學語言不是唯一的目的。更重要的是,學習如何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並勇敢地表達與交流

除了課堂與文化交流,我還經歷了許多難忘時刻,想是在中央公園騎腳踏車、午睡,感受紐約的悠閒、與同學去布萊恩特公園看露天電影,在數千人同時歡呼、拍手的氛圍中體驗集體共鳴、在惠特尼美術館 看「American Sublime」展覽時,與老師討論American Dream與美國政治,雖然聽力不足讓我遺憾,但更激發我想提升的動力。

回台後的轉變:Open Mind 才是關鍵

回到台灣後,我最大的體會到語言只是工具,真正的交流來自於「願意打開心門」。

紐約是一個夢想與文化的象徵,旅行更是轉換心境脫離自己層次很好的方法。能夠交到朋友,建立互相尊重、珍惜彼此的關係,最重要的是Open mind的心態,當你願意和對方交流想法時,言語和詞彙才有發展的空間。不論是在異國還是母語環境裡,很多時候不是因為「語言限制」導致無法對話,而是因為我們不願意交流。唯有抱持Open Mind,並且帶著可分享的內容,對話才有深度。

當然,改變需要時間醞釀。但我相信,這段在紐約的體驗,會成為我未來生活與工作的養分,幫助我在教育與藝術領域持續前進。

對未來的影響:留學的想像與現實

這趟遊學,也讓我對未來留學有更多思考。在紐約我認識了不同身份的朋友,例如:來自華人移民的Lucy,會為我提供許多在地生活解答;和我同齡的台灣留學生Irene,毅然辭職專心備考,如今能自信流暢地在紐約生活;以及完成碩士學位並在國際企業累積多年經驗的Effy,並成功在國際企業累積多年經驗,她提醒我:「要在紐約生存,必須夠頂尖、夠強大。」

他們的故事讓我理解,留學並不是戴著濾鏡的夢想,而是一條需要強大決心與實力的道路。也對出國留學開放的心態,但目前會以投稿期刊、參與研討會等方式,持續關注國際藝術教育的發展,並保留隨時轉換的可能性。

挑戰與成長:室友、孤單與「勇敢」

遊學的過程也有許多挑戰。例如,室友因為敏感、焦慮,時常要求我配合她的生活習慣,這讓我壓力很大。但正因如此,我練習了更多英文溝通與協商,最後還是以擁抱收尾,給彼此一個圓滿的結束。

另一個挑戰是孤單。第一次獨自搭地鐵、在博物館被冷落,那份「異鄉的孤獨」讓我落淚。但也因此我更懂得向人求助,學會了「Just ask!」這句看似簡單卻很有力量的提醒。

最後,我體悟到:在紐約遊學,最重要的關鍵字就是「勇敢」。勇敢交朋友、勇敢提問、勇敢跨出舒適圈。就像第一天遇到的華人計程車司機對我說的那句話—「只要你肯問,路是長在嘴巴上的。」

對考慮遊學學員的建議

如果你正在考慮遊學,我建議第一次去英語系國家,不只單純觀光,而是希望深入體驗,選擇「個人遊學」會是最佳選擇。遊學雖然成本不見得比自助旅行便宜,但顧問能提供經驗幫你分擔焦慮,以及語言學校協助很多生活基本需求。在陌生大城市中,有專業支持是無價的。記得在出發前,務必先確定「你想去哪座城市」。有了明確方向,顧問與其他學員才能給你更具體的協助。

倫敦遊學後,為什麼選擇紐約遊學?

第一次在倫敦的遊學體驗非常美好,當時選擇Kaplan語言學校,不只是課程內容,TutorABC 遊留學的顧問在各方面給我很多協助。顧問會根據自身經驗,推薦必去景點與第一手當地生活資訊。在海外期間,無論是種疑難雜症、獨旅的焦慮挫折或是最重要的資訊辨別,他們都能及時提供專業建議,讓我在異國也能感到安心。

即使有時差存在,顧問們仍會主動關心,讓我在初次前往英語系國家的過程中,大幅降低焦慮感。這樣細緻又專業的服務,讓我在考慮第二次遊學時,毫不猶豫再次選擇 TutorABC 遊留學。

一場紐約遊學,打開人生新篇章

這趟美國紐約遊學,讓我不只是學了英文,更拓展了世界觀,這些經驗都將成為我未來教學與生活的重要養分。

回到台灣,我更懂得珍惜交流的價值。語言不是唯一的阻礙,心態才是!只要你願意開口、願意交流,世界就會回應你。

分享這篇文章:
立即領取 免費1對1外師體驗課

姓名

Email

國碼

手機

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reCAPTCHA and the Googleandapply.
閱讀並同意接受會員服務使用條款隱私暨個資保護聲明
追蹤TutorAB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