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r browser should be upgraded!We recommend to use Google Chrome for the best interactioon and experience。

無論職場怎樣變,就是這項技能不會變:英語能力

2020.08.10(M)
Article/ T Ediitor

曾經擔心過AI會搶走工作?局勢變動不安的現在,你是否只能祈禱自己不在裁員名單上?

面對「工作在未來十年將被AI取代」的恐懼,MIT-IBM沃森人工智慧實驗室(MIT-IBM Watson AI Lab)提醒,在科技發展的趨勢下,單純依賴體力與重複性高的工作,最有可能被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取代,但需要與他人合作、強調溝通及語言表達等創造性高的職位,人類反而更具有優勢。不過,今年以來疫情造成就業市場動盪,許多職缺直接「消失」,在這個企業縮減人力、加速精挑細選過濾人才的嚴峻時刻,你及早做好準備了嗎?

大型企業找人才:

不論基層或高階,英語不好,萬萬不能

中華徵信所受委託研究的《2018年台灣大型企業人才國際化及外語職能管理調查報告》(註),針對在台灣的近四百家大型企業(在海外有分/子公司的中大型企業等),進行了「英語職能需求」訪談。

從2012到2018年的數據可以明顯發現,企業對於英語能力的要求不斷攀升,其中聘任新進員工及基層主管的門檻,分別從多益測驗的520、545分,成長到582、621分,而對高階主管的要求更是從675調升到726分。在同職稱中英語能力更好的職場人,企業願意多給付三千至五千的薪資。其中有超過98%的企業強調重視發展國際化的人才團隊,且一致認定「用英語溝通的能力」是國際化的首要指標。

可見想要進入優質企業,英語能力不是「求職加分項」而是「必要技能」,重要性早就無須再贅述。但如果只把英語視為「溝通工具」,認為頂多拿來收發email、接待客戶、洽談訂單客服問題等等,那可就低估了英語的「隱形優勢」!

三十歲以下的你—

說英語激發同理心,擁有起步衝刺「職」行力

為了提昇國際業務量,在前述的調查報告中,超過54%的企業直白表示,有沒有具備合格的英語能力,會「直接影響是否雇用該員工」的決定。即便擁有自豪的專業技能、工作熱情和企圖心,如果連進入企業的「門票」都拿不到,也就失去了「證明自己能力」的舞台。

從初入職場到晉升為基層主管,三十歲以下的職場人角色多為身處在第一線的執行者,接收上司或部門指定的目標後著手推動。這個階段的職場人,面對形形色色的現實問題,手上的權力與資源有限,因此常常需要與他人合作,一同完成目標。

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雙語兒童時注意到,雙語者為了能夠快速理解他人觀點,會比使用單一語言的人,來得有同理心及靈活的認知能力,也較能敏感體會旁人情緒及想法。當這項能力轉移到職場上,將有助於跟其他人合作,降低溝通成本,進而提高工作成效。頻繁使用英語,能刺激我們換位思考的能力,變得更懂得體諒他人,尋找共識來實際解決問題。累積這種「把事做好」的軟性「職」行力,才能為接下來的挑戰及升遷做準備。

三十歲以上的你—

換位置別忘了換腦袋,英語幫助你決策更理性

「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」常被用來嘲諷有些人升官或掌權後,改變從前作事的方式。然而,許多時候當位置「升高」了,關注的視野也就跟著升高了,不只看到的資訊涵蓋範圍會比從前大,需要考慮、評估的事情也更複雜。從執行者轉變成領導者後,不再能「只盯著腳下的路」,必須要拉長眼光到三、五年後的更遠未來,才有辦法帶領部門或組織往正確的方向前進。此時,精準眼光與決策品質,就決定了一個人三十歲後的職涯發展。

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系教授波亞茲.凱瑟(Boaz Keysar)團隊發現,在使用較不熟悉的第二語言時,人們不會像使用母語時這麼快產生情緒反應,因此會比平時冷靜自制,思考更加慎重。而西班牙龐培法布拉大學心理學教授亞伯特.葛思達(Albert Costa)也注意到,在進行邏輯測試時,使用非母語的人,犯的錯會比母語人士少得多。使用非母語時的「情感距離」,讓人比較不會受到情緒影響,更易於理性思考。

懂得利用「人們說外語時會比較理性」的「外語效應」,熟練切換「雙語腦」,跳出現有框架看問題,在重要時刻,用英語思考幫助自己做出更理性的正確決策,才是中、高階管理人才勝出的關鍵。

用英文開口交談、協商已經是必備基本功,不斷精進英語能力帶來的換位同理、溝通能力進化,以及理性思考決策模式,在工作技能上「開外掛」,才足以快速因應變動時代的不變需求。職場人請調整心態,不間斷打磨英語這項隨身武器,永遠處於「備戰狀態」的你就能在職場上無往不利。

註:

多益要考幾分,才能進大公司、升高管?2018年台灣企業外語能力調查

 

Share this article with your friends and family!